恽梅(左)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清晨,电梯轿厢开门,稳稳升降,中远两湾城147号楼的居民们又在上上下下中迎来新的一天。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台电梯曾是这个超大型社区治理难题的一个缩影。而破解密码的人,正是被居民称为“百宝箱书记”的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
“倾听”转化为行动
2020年8月恽梅履新时,苏州河贯通工程正卡在中远两湾城1.69公里岸线的最后“断点”。面对3300余户居民对安全保障、环境维护等问题的疑虑,恽梅揣起笔记本,开启“用脚步丈量社情”的日子。
“特别难,但再难也要想办法突破。不支持的居民,往往因为不了解,所以要先倾听民意,知道居民的诉求是什么。”她每天不是前往居民家中,就是在苏河边交流情况。笔记本磨出了毛边,上面密布着走访记录。她逐步梳理出物业选聘、电梯更新等九类诉求。然后,恽梅将“倾听”转化为行动。伴随着业委会改选、新老物业交替、高空抛物自治、儿童乐园微更新等居民关心的项目落地推进,居民们对居民区干部“事事有回应”的行事风格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很快,对苏州河贯通投赞成票的比例与最初调查时相比呈几何级增长。
2021年6月,中远两湾城苏州河岸线迎来贯通,并获评“上海城市治理优秀案例”。如今,看到社区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时,恽梅欣慰地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创新破解“换梯难”
几年前,中远两湾城20年高龄的电梯故障频发,安全隐患令人揪心。当147号楼组长张英华向恽梅求助时,“百宝箱书记”再次展现了治理智慧。该楼栋维修资金存在缺口,当时业主倾向于自筹解决。但恽梅考虑得更长远:“第一栋楼自筹后,其他楼栋怎么办?我们不能‘一拍脑袋’走一条难以复制的路。”
她果断牵头居民区党组织搭建起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的协商平台,并与电梯公司面对面深度沟通。经过努力,创新性达成了特种设备分期付款方案。“中远两湾城的党组织就是信用担保!”这一方案有效化解了资金困境。
换梯过程中,恽梅引领打造“楼事楼议”平台,使楼栋居民、物业、业委会间形成了常态化的沟通议事渠道。通过多次沟通会和意见征询,147号楼在当年换上了两部新电梯。
恽梅还提出《关于打通老旧电梯更新堵点的法治观察建议》,积极与区委依法治区办合作,形成了全市首部换梯工作软法指引。截至目前,中远两湾城小区206部老旧电梯中,已成功换新200部,普陀区其他街镇的多个小区也纷纷借鉴经验。
换梯问题解决,也使恽梅意识到,超大型社区治理需要专业化、法治化的支撑。她积极引入普陀区人民法院等第三方力量,在全市首创“居委法苑”,建立多样化纠纷化解机制,推动基层治理向法治化、精细化转型升级。
践行“丈量工作法”
今年4月,一条连接中远两湾城与普陀区人民医院的定制公交DZ304线开通。这条全市首创的居民区定制公交,源于社区老人“就医难”痛点。听闻居民反映后,恽梅急在心头,历经数月与有关部门沟通磋商,最终成功促成线路落地。
“百宝箱书记”这个称号源于她扎根社区多年积累的丰富治理智慧——从当年梳着辫子的小姑娘,到如今一头短发、行事干练的“当家人”,她在社区这个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持续领航。“当居民区书记这些年,我越来越明白——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只有点点滴滴。”恽梅这样总结她的工作哲学。她与团队践行的“丈量工作法”,正是将党建引领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