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
从镇沅县城出发,四十几分钟,到达镇沅的“南大门”古城镇河西村。开阔的田野,三面环山,崭新的厂区赫然其中。这是云南省首家双孢菇工厂化企业,生产的双孢菇陆续销往昆明及泰国、老挝、缅甸等南亚和东南亚市场。这个年产量2100吨、年产值2100万、解决100多个当地就业岗位的菌菇产业,离不开东西部协作,离不开来自上海金山“蘑菇小镇”的上海联中合作社的共同谋划,让深山里河西村的小蘑菇融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一位壮实的中年男子走来,黑脸膛,大眼睛,额头闪着细密的汗珠。负责技术管理的上海联中李总说,他就是为当地培养的菌菇产业的负责人刀培兵。
这位34岁的哈尼族汉子,是从务工人员中选拔出来的。他和另外11个人曾到上海金山学习菌菇种植技术。上海的培训老师从菌菇种植、采摘的要领和流程,到菌菇的病症特征、温度控制、环境卫生等细节,无不亲自示范操作。刀培兵除了吃饭休息,整天埋在菇房里。去上海是他和伙伴们第一次走出云南,走出普洱,走出镇沅。他们见识了现代化大企业竟把小小的蘑菇做成了大产业,这里设备先进,管理规范,进料出料自动化,让他们着实开了眼界。只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现在,在这片他们生活了几代人的山区,竟也建起了几乎和上海一模一样的现代化厂房。
一万两千多平方米整洁的厂房,两个种植车间,每个车间竖起两个六层银亮高大的金属栽培床。菇房内生产环境智能综合监控系统,可以让双孢菇全年无间断种植。那些看不见的数不清多少的菌丝隐藏在床架上厚厚的培养料中,在适宜的温度中一点点鼓胀起来,只过了十七八天,当工人们看到松软的黑色培养料上,竟神奇地铺满一片又一片大大小小的雪白的双孢菇,像硕大的珍珠,又像哀牢山上飘浮的奶白色的云朵时,他们怎能不兴奋、激动,这可是从他们自己工厂里长出来的,是要走出大山、走出云南,运到国外的。
这小小的蘑菇,给这些山里人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刀培兵之前在家养猪养牛,还种玉米、辣椒,平时也出去打工,即使这样一个月收入也就两千元左右。现在,只是菇厂里的月收入就四千多元,厂里给村子的分红自己还能拿到,比以前好太多。
说到分红,同行的上海援滇干部、镇沅县委常委、副县长邱明波说,这是镇沅东西部协作以来最大的项目,分红不只落在河西村,每年6.2%固定收益覆盖古城镇的9个村和全县20个经济薄弱村。这是他们探索的村联公司运营模式。
负责采摘的女工,有村里分红,月收入还有三千多元,离家又近,厂里还管午饭,还有加班费。这些对她们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辆大型冷藏车停在车间门口,刀培兵和工人们捧着一箱箱刚采摘包装好的双孢菇陆续向车里搬运。刀培兵看着冷藏车开离厂区,大西南的阳光直接而热烈,照得他有些晃眼,他知道,运输车将从文团公路到臭水口,再驶向昆磨高速,到磨憨口岸,通关后到达老挝,然后泰国。刀培兵没有去过,但他知道,车的方向一定是一路向南、向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