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孩子乐不思“暑”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 他们用英勇无私忠诚为家书染上红色光辉 《夜光杯》今起刊发“开国将军抗战录” 做中美友好新一代使者 让“生育友好岗”更“叫座” 上海AI发展的“金木水火土” 缅怀先烈,奏响红色传承强音
第1版:一版要闻 2025-07-07

上海AI发展的“金木水火土”

在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道路上,上海交出的,不仅是“西有模速,东有模力”的面上答卷,更是在制度、人才、生态等方面跑出科创加速度的魄力与胆识。

“尖兵”是如何炼成的?或许,答案可以在朴实却深刻的“金木水火土”五字里发现。

金 真金白银送你一程

科创主体,最需要什么?不用想,真金白银,一定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目前,上海已相继成立人工智能母基金、人工智能国家大基金、人工智能生态基金,总规模近千亿元。

木 创新人才聚木成林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上海很早就意识到,要抢占AI高地,就得培育一片根深叶茂的“创新人才森林”。人才密度造就了城市的技术活力,也有利于形成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优势。

水 创新生态润泽万物

上海的城市精神,头四个字,叫“海纳百川”。海缘何能纳百川,首先无疑是包容性;但不容忽视的是,一定也有四通八达的水系,能让“川”最终抵达“海”——这些,便构成了创新生态。

火 创新火种接棒相传

AI这把火,上海燃得很早,2017年就确立了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愿景,2018年起,每年如期而至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仅踩准了时代发展的鼓点,更是为所有AI从业者一次次点燃、接续创新火种。

土 悉心厚植创新沃土

一张几乎遍布全市的“AI地图”悄然绘就,大模型技术正加速从“技术验证”向“商业闭环”跨越。日新月异的“模都”,正与历史悠久的“魔都”相融,为万千创新企业提供最热情奔放的创新沃土。

>>>详见第3版 本报记者 郜阳 报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