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智慧快餐 杨梅的养生智慧 辣之味 远来的天鹅 用手机“织网” 陈蝶衣和《凤凰于飞》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5-07-13

用手机“织网”

陈甬沪

以前提起居委会,总会想起戴红袖章的热心阿姨。现在郊区的社区里,半数都是拖着行李箱来打拼的新上海人。不同口音、不同生活习惯,就像把五颜六色的毛线团丢进了同一个篮子。怎么才能织成一张温暖的网?小蒋和小黄这两个85后社工,他们用互联网思维,把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玩出了新花样。

社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微信“织网”。手机屏幕一划拉,志愿服务、文艺爱好、少儿兴趣、卫生健康、智能手机课堂群就冒了出来。记得有次小张在群里问,附近哪里有磨剪刀的,不一会儿,群里开始呼应,有人还编制了一张周边的各服务网点。当然现在小区居民不用出社区找人磨刀了,在社工们的引领下,小区已形成每月固定一次的学雷锋志愿活动,其中还包括理发服务。前不久,一位居民亮出一只鸟雀的照片,说是从树上掉下来被捡回家,请喜欢的人来认养。当我还在比对、猜测是什么鸟雀时,一个热心的姑娘已经认养,并表示征询过相关部门,它不属珍稀保护鸟类。年前通知举办社区“百家宴”,消息一出,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上海人跃跃欲试,各自拿出了家乡的特色菜。这些群就像隐形的纽带,把新老上海人,把陌生的邻里变成了信息互通,有事能搭把手的自家人。光建群还不够,怎么让大伙愿意留在群里“拉家常”“嘎讪胡”?他们学起了互联网大公司的玩法,搞起了“积分制”。居民们参加社区活动,或加入邻里互帮互助志愿活动,能换取积分。这样逐步就让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一代的身影在群里出现、在社区活动中亮相。比如一居民主动与社工联系签约,将自己单位的专业展示馆,当作社区小朋友的示教参观基地,每次参观让社区小朋友像过节一样开心。

当然大多数居民并不是为积分能兑换鸡蛋、洗衣液而来,但一次次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的内涵,却让年轻人乐此不疲。年轻人教长者如何把旧毛衣改成坐垫,年轻人教青少年如何做好个性化的手工串,这一幕幕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很City”,而不在乎积分的排行榜。要说最“City”的,还得是社工们搭起的“数字桥梁”。社区里不少老上海人手中拿着智能手机,就像捧着烫手山芋。社工们把复杂的操作分解成“三部曲”:最简单的就是点这里是打开,滑那里是返回,长按就能发语音。复杂一点的,比如居民袁大姐问我如何加入“社区云”,社工小肖立即演示,当场解决问题。社工们还举一反三主动担当,小区周围的商业配套还不健全,为了每一位有需求的居民学会网上下订单的方法,社工穿楼走户进行走访,教会大家用手机挂号、买药,让那些曾经对着自动售货机手足无措的居民,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社工小蒋此刻点开社区云平台,1600多户居民的数据在屏幕上流淌。那些曾被视作婆婆妈妈的琐碎,此刻化作无数光点,投下星辰般的倒影。这些年轻社工,每天披着晨光穿梭在楼宇间,手机里消息叮咚响个不停。他们用耐心解开居民的“心结”,用细心发现社区的“小需求”,用爱心把冰冷的钢筋水泥,变成了有温度的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