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忍
前些时候,与全国劳模、上海金枪鱼围网船队的海上指挥王国来船长聊天,愉快、有趣、长知识。
王船长麾下的船队目前有11艘船,每艘吨位1600—1800左右,在大洋洲中西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瑙鲁、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巴布亚新几内亚等热带气候的岛国作业。从海图上看,中西太平洋深蓝色的波涛上,这些岛国宛如一组闪烁在深邃蓝天上的灿烂群星——串联成呈半圆弧形的岛链,散布在赤道两侧。王船长说,别小看这些岛国,其专属经济区以及临近的公海区域是鲣鱼——金枪鱼最小的一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产量占全球鲣鱼总产量的65%。鲣鱼经济价值高,纺锤形身体,一般长50厘米,体重5公斤,背部到鱼身上半部蓝灰色,下半部到腹部白色,是金枪鱼罐头和鱼柳的主要原料来源地。鲣鱼美味,因为各个种类的金枪鱼都是饕餮的肉食鱼类,需要不时进食和换氧,就得连续游泳,连睡觉时也在游啊游,身上没有赘肉,吃起来当然好。大金枪鱼如黄鳍金枪鱼等,喜欢单个行动,小的鲣鱼喜欢聚群。概括地说,捕鲣鱼就是两个字——追鱼。
王船长介绍,追鱼要先在海上放置浮木,即人工聚鱼装置,早先是一棵横着的仿真“椰子树”,三根毛竹用网衣裹上网绳扎紧,插上几把青翠欲滴的椰子叶,随着海流沉浮。有了毛竹加上真的椰子叶,浮游生物便依附上来。一群群洁白小巧如丁香花的小鱼,蜂拥而至,啜食浮游生物。这种小鱼俗称丁香鱼(学名日本银带鲱),能发出丁香花一样的清香,奇不奇?也不知眼力好还是嗅觉强,快如闪电的鲣鱼群就会排山倒海般“追鱼”上来,风卷残云般大口吞食丁香鱼。在此之前,攀援在高高的桅杆上用望远镜瞭望,被称为“鱼眼”的船员,会发现远处鲣鱼赶路所激起的雪白水花,渔业术语叫“起白”;雷达上也会看到红彤彤的一大片,显示海鸥群已闻到丁香鱼气息,赶去凑热闹。这时,需要驾船十万火急“追鱼”,由母船与辅助艇配合分两头收拢周长一海里的围网,在鸢飞鱼跃的海上将鲣鱼一网斩获。
后来,随着渔船各种先进设备的更新,王船长还根据在中西太平洋作业中外渔船的人工聚网装置资料,博采众长,反复试验,改良革新,制成了我们自己的人工网聚鱼装置——就是在一块200平方米的长方形绿色网衣(即网片)上布局:顶端用粗大的竹筒漂浮在海面上,再挂上几个浮球增加浮力。下面的网衣直直地悬挂在海里,好像垂下一挂绿色的帘子。这网衣每隔10米,用竹竿与钢丝插进网眼作为骨架子,在几个骨架子中间,点缀着翠生生的椰子树叶。这一挂网衣,可以在海里摇摆,但不会卷上海面,好看又极具实用价值。其中玄机就藏在每个浮球上装着的太阳能小浮标上——它们利用太阳能发电,可以通过卫星转播,能将中西太平洋的渔情渔况,传送到渔船的电脑上。船长打开电脑,一目了然,据此作出判断,提高了“追鱼”的准确度和命中率,十网九不空。这一创新在整个上海船队推广后,每年增加渔获量数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