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生
有句话说:“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意思是说,昨日已一去不复返,今天的日子也转瞬即逝,充满着“向前看”的哲理。但关于盛夏时节用电风扇解暑的“昨日”,有一点真要说道说道。
1914年,三个“沪漂”的苏浙年轻人埋头探究,靠手工敲敲打打,第一台国产电风扇终于在1915年初“嗡嗡”地扇出一缕清风。随后他们四处借钱融资,在四川北路横浜桥附近租赁厂房进行量产。一番筚路蓝缕,才有了民族工业皇冠上闪耀的钻石——华生牌电风扇。由于价廉物美,一入市场便深受市民欢迎,也让一直独家垄断的外商伤透脑筋,甚至愿以巨资买断品牌,当然遭到拒绝。如此“昨日”岂可淡忘?
在今天来看,用电动机带动几片叶片旋转,扰动空气带来凉快和舒畅,怎么也不算复杂。但在工业制造业几乎一片空白的年代,即便是仿制也是一项“浩大工程”。这三个从未受过工科教育的年轻人除了搞清原理、测绘描图外,还请在街头巷尾流动的铜匠、锁匠帮忙加工,经过一番拼拼凑凑,方才大功告成。在以后很长的年代中,电风扇是抵御夏季高温的主要装备。
上世纪初,家有电风扇就是“豪门”。电视剧《四世同堂》中,祁家客厅一角的柜子上显眼地摆着一台,大热天来的客人先在那“凉快凉快”了再说事。后来随着生产过程日臻成熟,电风扇也成为家居生活的必需品,一台不够可以再来一台。如今生活标准提高了,空调成了居家标配,但并不意味着电风扇就已隐退。家庭消夏最佳配置是空调负责产生冷气,还有电风扇缓缓“搅合”,这番协同作业就为让屋内空间有柔冷、舒适之感。
而几十年前的工厂车间里,外形如鼓的“大型”“超大型”电风扇,名为“鼓风机”。一旦开启,声音就像飞机起飞一样嘶吼。在边上工作八小时,下班后依然觉得两耳有“哗哗”的隐约声响,两腮还有气流掠过的“丝丝”刺痒感。后来在博物馆里看到远古时期南方先民用作炊具和打击乐器的翔鹭纹铜鼓,工厂鼓风机的外形果然与其极为相近。据说铜鼓原本仅作煮饭锅具,当人们吃饱喝足后将其翻过来敲打,觉得声音甚是好听,由此便担起礼乐之器的重任了。想不到看似粗犷、彪悍的鼓风机,竟有如此历史渊源。
从独一份的“担纲”主角到专司助攻的配角,电风扇的身价逐渐走低但却无处不在,还有了台式、落地式、夹桌式等各种式样。而在很多人的回忆中,吹电风扇一定和吃冰棍、啃西瓜、睏竹床、乘风凉……是夏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会随着城市记忆持续地延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