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明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方厅水院”廊桥的建成,勾起了我心中对“外婆桥”的怀念。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江南河道纵横,湖泊密布,一座座石拱桥增添了水乡灵动秀美的诗意,化作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歌谣。
我小时候寄养于外婆家的江南古镇,总把弯弯的石拱桥,与天上的彩虹联系在一起,觉得它们都有一个美丽的弧度。在江南文化中,过年走桥、祈福走桥的民俗深入人心,外婆也经常劝导我要多走桥。水多、船多、桥多,构成了江南水文化的斑斓色彩和魔性亮点。人们漫步其间,往往是“三步一埠头,五步一古桥”。在江南古镇问路,得到的总是“往某某桥走”,一句答话瞬间让人沉浸在浓浓的桥乡风情中。
青浦古桥曾经有千座以上,现存古桥数量居上海之首,占了整个上海古桥的“半壁江山”,既有气若长虹、横卧在朱家角古镇漕港河上的“沪上第一桥”放生桥;也有宛若玉带、年代悠远的金泽古镇的普济桥、万安桥……青浦的桥,承载着民间文化与民俗风情,不仅有传达“桥石永留”美好故事的朱家角放生桥与石榴树,还有造桥时久旱盼下雨的喜雨桥、戚继光抗倭为民造桥的平安桥(俗称戚家桥)、体现“课读之余,不忘耕植”家训家风的课植桥,还有倡导“和为贵,睦为美”的和睦桥……这些桥梁建筑艺术品,无论是桥心石、桥对联,还是方圆结合的桥饰工艺和图案等,都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青浦的桥,还因与英雄才俊的关联而名声大振。诸如白鹤的绵葛桥俗称“北石桥”,因当年叶飞将军率领“江抗”部队,在桥上打击日寇,威震沪上而闻名。四十多年后,叶飞依然情系此桥,故地重游。古青龙镇上的庆泽桥,也因塘湾村小刀会农民起义领袖周立春、周秀英父女,在桥上抗清兵名动海上,而被称为塘湾桥。
四百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了九峰三泖的不少古桥。抗战时期,活跃于青浦东乡的抗日游击队,一夜之间忍痛把生命所依、青沪公路上的十一座桥梁烧毁,阻断了日寇的“三光”罪行的实施,让日寇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新的时代,新的变迁。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了现代人造桥的梦想,涌现了一批精彩且时尚的桥梁。像淀山湖畔秀美悠长的彩虹桥,连接长三角地区的元荡慢行桥,编织沪苏浙交通网的“方厅水院”步行桥。这一座座现代桥梁,延续了江南石拱桥的文脉,蕴含着东方文化的创造智慧。新时代“外婆桥”的故事,带出了最江南、高颜值的文化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