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3日 星期日
南行记速 寻常西湖 水乡“外婆桥” 新刻舟求剑 战高温 不曾拥有的夏天不是好夏天
第15版:夜光杯 2025-07-29

战高温

赵韩德

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在衡山路一家大橡胶厂上班干活,这是专门生产各种各样大大小小汽车轮胎的大国企,从摩托车轮胎到拖拉机轮胎到矿山载重车轮胎等等。那时,战高温真个像战高温。6月15日一到,食堂里准时摆出两个大大的不锈钢桶,免费供应咸菜豆瓣汤或者虾皮紫菜汤。由于收入普遍低,当时我的月薪为36元,职工中有些节俭、上海人称之为“做人家”的人,中午舀一大碗咸尖尖味道老好老好的汤,吃几只高脚淡馒头,就是一顿中饭了。厂医务室、车间医务室的医生,背了红十字小箱子,每天到我们热气腾腾的硫化车间进行高温生产现场的巡视。

我们圆墩墩的班组长是位苏北老师傅,他一喊:“领高温券喽。”阿拉便一拥而上,每人两大张粉红色A4厚纸,印满格子,每格三个大黑字:“高温券”。每天撕一格,用完就是高温结束。一小格高温券,值一角五分。食堂里供应很好的菜肴,如小白蹄汤、三鲜汤、红烧肉,每客两角五分。我们用券,就能轻松吃上好菜品了。三鲜汤里一块熏鱼、一片咸肉、一只百叶节。“做人家”的老职工,常常一下子用掉几张券,买上一大碗红烧肉带回家,老婆孩子一起享受。我们“轮胎一厂(原大中华橡胶厂)”食堂里的红烧肉,暗红近黑,酥而味深,滋味不亚于淮海路上光明邨的熟食。

下半天两点钟,车间外面有人一路吆喝过来:“冰冻绿豆汤——”原来是食堂里的绿豆汤下车间了。车间工会主席阿胡子头颈里搭条毛巾,兴奋地朝纷纷递过来的搪瓷碗里舀,一勺勺满得几乎溢出来。

战高温不仅仅体现在车间大门口高挂的横幅上,还有更实际的措施。办公室里的领导、职员和技术员,在支部书记和车间主任带领下,分批下班组顶岗,同样三班制。我站在流水线上,车间里蒸汽弥漫,像混堂。手动行车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的钢模在流水线上像列车奔腾。我的任务是把一只只被高温硫化过的轮胎,从钢模里撬出,然后滚到下道工序。滚动满肚子热水的轮胎很烫的,要戴上橡胶手套。汗水湿透了工作服,捂干了就是一道道淡白的盐花。每个岗位上都有白铁皮大风口对着人吹,那时没空调。

有一次,上夜班,一只有成人高、半米多厚的大轮胎,里面满是热水,突然倒在地上,我弯下腰去,无论如何都抬不起。这时,一个热情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小伙,我来。”原来是到我们班组劳动、来战高温的支部书记小山同志。他蹲下去,“哼”的一声,猛地把大轮胎扶正,然后顺利将它滚入输送槽到下道工序。小山书记拍拍我肩胛,鼓励:“小伙子不错!”听老班长说,小山书记当年刚进车间当学徒辰光,干的活和我一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