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小破车”丢了,值得报警吗 到案后否认诈骗  面对铁证终认罪 新能源车电池“缩水”太快,能否退款 提供证据时“有倾向”删减聊天记录
第15版:新民法谭 2025-08-01

“小破车”丢了,值得报警吗

科技赋能,民警四小时揪出真相

7月1日深夜11时45分,静安区大宁路派出所指挥大厅灯火通明。民警孙季鹏疾步走向等候区的耿女士:“您这案子有新进展,情况有点特殊。”当听到自己的“小破车”竟牵出离奇案情时,耿女士没有想到,这场乌龙成为观察上海基层警务改革的绝佳窗口。

耿女士的折叠电动自行车实在不起眼,当它从地铁口“消失”时,连她自己都犹豫:“值得报警吗?”但接警民警的反应出乎意料:半小时内完成现场核查、调取公共视频、立案调查,甚至开警车带她重回现场确认。

指挥室内大屏闪烁,风险预判、视频追踪、人员排查、信息核验四道程序同步启动,最小作战单元高效联动。最终,视频画面捕捉到:一名黑衣男子拿着钥匙,竟顺利启动了耿女士的车。原来他受朋友委托卖车,却在地铁口错认了车辆。

“辖区现在很少有电动自行车盗窃案了。”孙季鹏的感慨背后是硬核数据——该所辖区报警类“110”、违法犯罪案件接报数、刑事立案数实现“三连降”,重大案件“零发生”。而这次“乌龙案”全程处置仅用4小时,民警在结案后还给耿女士送上防范建议:“加把链条锁吧,免得再被‘顺走’。”

耿女士的“乌龙案”中藏着关键细节——民警在反复确认停车位置时,综合指挥室已直接调阅了地铁口岗亭周边多个公共视频。“上海智能安防设施基本上全覆盖,这也是近几年小偷小摸类犯罪减少的原因吧。”耿女士感慨道。

科技赋能下,静安公安分局构建起贯穿全区16家派出所的警情“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从群防群治线索捕捉到处置后专人盯办,连雷雨天的广告牌脱落预警都实现分钟级响应。当极端天气橙色预警在大屏闪烁,警力早已奔赴现场。2022年,大宁路派出所创立“社区帮困警务室”,成为架起守护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新桥梁。

本报记者 陈佳琳 通讯员 宋一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