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昆元
采访名人,自然要了解他们所从事的大事,诸如文学创作、学术研究、艺术探索和科研成果等。但是,交流之中问问他们的“小事”,竟也会收到一些意外之喜!
有一年夏天,上海暑气逼人。一天下午,我如约拜访陈从周先生。陈老见我脸色通红,汗流浃背,忙唤我进屋,坐下,沏茶,开风扇。我环顾四周想请陈老打开空调吹一下,收收汗。陈老看出我的心思,笑眯眯地说:“我家没有装空调,不是装不起,而是我不需要。”
“为什么?”我疑惑地问。陈老笑道:“其实,再热的天,只要静下心来,坐一会儿,听听昆曲,很快就会凉快了。”说完,他起身打开录音机,瞬间,昆曲《牡丹亭》的唱腔袅袅而起,飘向四周,一曲未完,我果然觉得清凉多了。
我请教陈老,怎样做才能心静。陈老笑道:“听曲、画兰、读书便是。”这三件事都是陈老所好,故而再热的天,他老人家都是浑然不觉也!从这件纳凉小事,我品出了陈老的生活之“雅”!
不过,陈老之“雅”,并非适合每一位老人。如今的连续高温已非三十年前的夏天可比,我们老年人纳凉须视健康而定,能“雅”则雅,空调该吹还是要吹。
1984年秋天,我第一次采访施蛰存先生。告别前,我对施老说:“专访写好后,我想先请您看一下。不妥之处,请您修改。”孰料,他老人家听后连连摇手说:“不要看,不要看。你怎么写,我不管;你怎么评价我,是你的自由。我不能将我的想法强加给你。所以,我没有必要看。这就叫‘出门不认账’。”我担心地说:“我可能会写错,怎么办?”施老笑道:“那就在你收到集子里时修订。”“嗬!施老真是豁达!”我心中赞叹道。
采访中,我曾提到施老出身于“书香门第”。施老闻言,颇不以为然,对我说:“什么书香门第,这个说法是最没有道理的,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读书人是香的,劳动人民是臭的。其实,历史上坏事做得最多最绝的大都是读书人。比如,宋朝的蔡京、秦桧,抗战时期的汪精卫、陈公博,以及‘文革’中的张春桥、姚文元等。”停顿一会儿后,施老继续说:“其实,书香门第的思想在读书人中是根深蒂固的,说到底还是看不起劳动人民。在你的文章里,千万不要写我出身于书香门第。”这番话使我切实感受到他老人家的思想敏锐,见解深刻。
同样是名人小事,萧乾先生的小事有点“大”。1992年5月,我到北京拜访萧乾先生。在听他聊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专程飞来北京参加他的六十年文学生涯展览后,我向他老人家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萧老,您的住房这样局促,连个书房都没有。我听说,按职务规定,您可以搬到一套大一些的房子去住。为什么您不搬呢?”
萧老听了笑道:“是有这回事。但是,我们的想法是,我的身体不好,搬家是很折腾人的。我们不想折腾了!只想抓紧时间赶紧做事。与翻译《尤利西斯》相比,搬家是小事。”
那年,萧老已是82岁的患病老人。他的左肾已摘除,右肾也不好,还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他似乎预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想抓住宝贵的时间,和夫人文洁若一起翻译完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补上国内这一空白。
当时,我听着萧老淡淡地说完这件“小事”后,心里骤然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是何等高贵的灵魂!他告诉我们,怎么做,生命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几十年来,这样的名人“小事”,我采访到很多,先后写入长长短短的文章之中,并收入《世纪的面影——我所采访过的文化名人》一书(2025年6月,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祈盼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能从中学习和领悟到这些先贤大师的嘉言懿行与高风亮节,以他们为自己读书、做事、做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