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扩大)上,龚正市长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关心的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具体介绍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工作。
半年来,拉动消费促经济稳增长,推动民生建设更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上海究竟进展如何?备受市民关注。
扩大有效需求 服务消费、入境消费、新型消费有亮点
上半年,上海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努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支持、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大宗消费更新、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环境提升等“六大行动”,持续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 促进服务消费 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美元,服务消费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上海积极促进商品消费,同时以更大力度扩大服务消费。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供给质量。重点是加快打造文化消费高地,扩大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更好满足健康消费需求,持续提升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消费品质。另一方面,积极促进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加快引进和培育高能级、高流量、高品质的演出、赛事、展会,串联各方资源,促进相互导流,放大票根经济效应。
■ 扩大入境消费 上海长期是国内入境旅客数量最多的城市,去年接待入境旅客近671万人次、同比增长84%,入境旅客对拉动全市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围绕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加快提升入境旅客服务感受度、消费便捷性。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是今年一项重点工作,5月和6月上海离境退税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长91.3%;制定出台了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7年离境退税商店超过3000家。
■ 培育新型消费 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悦己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邮轮经济。悦己消费是消费的新趋势。支持开发原创IP,大力促进“IP+消费”。鼓励二次元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夜经济品质,打造不同特色的夜间消费集聚区和特色市集。首发经济是上海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去年超过3500个品牌在沪举办首发活动,全市新增首店1269家、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首位。今年发布了“首发上海3.0”政策,吸引更多国内外品牌来沪开设首店,不断提升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能级。银发经济是激发消费活力的“新蓝海”,支持企业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努力把上海打造成银发经济发展高地。
更加注重“投资于人” 推动民生建设更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今年以来,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行动,更加注重“投资于人”,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品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 加大稳就业力度 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方面,确保全市面上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深化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建立外贸稳就业工作机制,全力支持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在此基础上,充实稳就业政策工具箱,储备一批增量政策。另一方面,确保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24.6万人、再创新高,要持续加强就业服务,推动尽早实现就业。
■ 加快推进“两旧一村”改造 今年是“两旧一村”改造三步走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022年7月完成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后,中心城区零星旧改还有约38万平方米。前两年完成改造25.8万平方米,今年将实现整体清零。二是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三是全面启动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用2024年到2026年的三年时间,启动66个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去年启动了21个,大幅超过年初计划10个的目标,今年计划启动25个。下半年将持续加力,重中之重是强化资金保障。
■ 优化社区卫生服务 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市民健康“守门人”,将充分发挥社区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去年以来,全市二、三级医院拿出一半以上的专家号源,优先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社区优先预约的号源达到20万个。下一步,将着重完善上转患者“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探索康复期患者优先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制,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
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开展西医诊疗病种、配备药品种类,分别增加到128种和763种。今后将坚持以全科服务为导向,持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康复护理、中医药等功能,更好地守护市民健康。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