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5G生态谷竣工  服务AI大模型 免签聚客商  保税通全球 共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优+”协同创新攻关 一份“决定”  答长三角科创四问
第3版:要闻 2025-08-01

共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优+”协同创新攻关

本报讯(记者 马亚宁)今天公布的《决定》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确立了长三角“国家实验室体系共建机制”,这对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长三角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自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成效显著,成为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典范。长三角研发投入强度达3.3%,远超全国2.68%的平均水平;跨区域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9545件,占全国跨省合作总量超4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6364.39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自2021至2024年,长三角跨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45%,国家科技奖获得194项,占全国45.8%,其中23.2%为跨省合作成果。更令人振奋的是,长三角参与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9项,占比约50%。

特别是国家实验室承接重大任务,正持续强化科技“优+”力量的协同,告别无效“内卷”。例如,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携手实施的“两心同创”——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我国建设的第二代光源,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光源,二者强强联合,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据透露,两个科学中心将围绕诸多大科学装置,针对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形成分工,产生合力。

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指出,长三角地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合力。合肥实验室在上海设立基地,苏州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科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共同开发“风乌”气象海洋预报大模型体系。上海高等研究院承担合肥先进光源关键设备研制任务,安徽本源量子科技与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率先实现“量超融合”。

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三个核心环节,《决定》还锚定重要承载区共建和企业培育,推动基础研究合作,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支持企业与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建设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例如,普陀区正在打造的“0号加油站”创新服务中心,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动力支持。“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作为长三角科技协同的核心区域,串联起上海及江苏多个万亿级城市。2024年,沿沪宁8个城市GDP总量突破15.1万亿元,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5.6%,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集聚,堪称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据普陀区科委副主任陆海介绍,去年以来,普陀区联合苏锡常等八市建立协同机制,通过“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合作清单”精准对接。短短四个月,梳理出350项资源,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162项需求及合作项目62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