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前,三辆考古车非常吸睛,这是由DNA考古车(见图)、CT考古车、电力保障车组成的全球首个分子考古移动实验室。昨天,复旦大学—克拉玛依“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启动仪式在光华楼志和堂举行。这支分子考古车队将从光华楼出发,赴新疆进行首次田野考察,计划纵贯新疆东部,北起阿尔泰山地区,中经吐鲁番盆地,最终抵达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若羌地区,将对沿途多个关键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进行系统性探查。
科学复原古丝绸之路
近年来,作为科技考古专家,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克拉玛依市丝路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文少卿先后破译北周武帝突厥皇后阿史那古基因组,揭开北周武帝宇文邕血统之谜,并成功重建两千年河西走廊人群等,其带领的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基于最前沿的古基因组学方法,通过检测不同时期、区域考古遗址的出土骨骼,系统梳理古代人群的谱系源流,描述中华民族“血脉”融合的动态过程。
经过一年筹备,“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正式确立,整合考古学、遗传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力量,利用古DNA检测、三维扫描、同位素分析及AI技术,致力于科学复原古丝绸之路沿线古代人群的体貌特征、社会形态及文化互动模式。按计划,将以新疆为起点,用3到5年时间将项目扩展至国际,覆盖从古长安至古罗马的古丝绸之路全段。
打造车轮上的研究中心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10周年。在两个月内,车队将沿阿勒泰—天山北路一线行驶,选取沿线的三道海子石构遗址群、木垒平顶山墓群、吐鲁番古墓群、古墓沟墓群、小河墓地、沙湾大鹿角湾等遗址,通过古DNA检测、CT扫描等技术,复原三个遗址的墓主特征,揭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的历史。“通过这次新疆考古之行,我们希望为了解欧亚大陆人口迁徙史提供新视角,更希望从科学角度揭示新疆各民族与中华文明的血脉联系。”文少卿表示。
考古车以及车内搭载的测序仪、医用CT等设备全部为“中国智造”。其中,分别承担着古DNA检测移动实验室和人骨考古移动实验室功能的分子考古车和CT考古车为全球首创的可移动实验室考古车,配套运行的电力保障车能提供48小时蓄电。
“样本一出土,我们就在车上进行检测,车载式的研究范式让实验室研究与田野考古结合得更加紧密,有利于第一时间相互配合并有效解决学科问题。”文少卿介绍,作为目前最为前沿和活跃的研究领域,分子考古能直接对出土材料进行DNA检测,在人群起源、迁徙和演化等方面提供最为直接的证据,但此前分子考古研究长期依赖于远离田野的实验室,而移动考古车的落地将有望改变考古范式。
创新科学考古的科普形式
“我们希望以科技考古车为载体,运用先进技术和传播手段,助力新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赋能新疆文旅产业发展,进一步挖掘和展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为推动区域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做好国际传播贡献力量。”文少卿介绍。
为取得更好的文化润疆和国际传播效果,项目将通过纪录片与真人秀进行全球传播。团队携手知名纪录电影导演方励全景式记录这场科考之旅。灿星将全程参与此次新疆考古之行的摄制,并推出8集大型考古人文真人秀《丝路考古大探秘》,开展“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科普。此外,团队还携手复旦新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开展人文传播育人项目,跨专业学生在新闻采访记录、多语种翻译等实践中参与、体验多学科创新。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