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上海好书半年榜出炉 成耀东挂帅  果然不一样 当创作拥抱AI  艺术奔向何方
第11版:文体汇/动态 2025-08-02

当创作拥抱AI 艺术奔向何方

一场文化实验正在民生现代美术馆进行

《德累斯顿AI曲谱》

观众在展览现场体验互动装置

观众在展览现场体验互动装置

视觉艺术的分类中,恐怕要多出一种新鲜的材质:AI。和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不同,利用AI创作的艺术家离不开算力和跨媒介,他们利用多维的互动性和现场的感染力,让艺术展品变得缤纷有趣。

近日,来自全球各地的多名AI艺术家携作品集结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国际年度重磅展览“提视造境: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在此举行。这场创新展览的举办,是上海对AI于艺术场景使用的未来拥抱,呼应了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作为官方特别推荐艺术展,本次展览集结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顶尖AI艺术家及团体,通过31件/组跨媒介作品,直面AI对艺术本质与人类创造力的深层冲击,开启一场关于人机协作、记忆重构与未来感知的文化实验。

展览以独创的板块结构,呈现全球艺术家在AI语境下的先锋探索。一件曾经冲上全球热搜的作品《德累斯顿AI曲谱》来到现场。它由德国作曲家克里斯提安·冯·博瑞斯与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于2017年首演,这是全球首部由AI自动生成并被完整演奏的交响曲,全长约40分钟、含7个乐章。所有音符由博瑞斯与程序员伙伴开发的开源框架生成,系统输入古典大师巴赫、瓦格纳等作品素材,检验AI的声响排序能力。

人类的共同记忆是否会被照片覆写?德国艺术家鲍里斯·埃尔达森展出了轰动业界的“AI伪造记忆”系列摄影作品;来自新加坡的何锐安用档案数据训练AI,追问历史逻辑;温辰旻在《兰芳实现》中重构南洋华裔文化乌托邦;越南艺术家阮太保则以算法织机编织印象派与东方哲思的跨时空对话——揭示AI作为“可反复擦写的记忆体”对历史真实性的解构。

展览的英文名称“Promptoscape”(提视造境),是由风景、逃逸和加速三个单词合在一起的生造词。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其实分别隐喻了三个方面:AI生成图像成为数字时代的“新自然”、突破既有认知框架的出口和推动文化加速衍生的技术引擎。

展览直指人工智能对文化核心的挑战。策展人姚大钧与马楠提出:“AI的首轮冲击并未解放人类劳动力,反而直击创意与文化内核,其本质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和与集体无意识。”展览拒绝将AI视为单纯的生产工具,而是将其定位为创作对象和艺术叙事的主题。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其文献意义甚至超越了技术展示。主办方认为,这场展览是AI艺术发展史的阶段性文献,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宣言。正如策展团队所言:“这里是人机共演的博弈现场,是生成性文化的实验场域。展览以艺术之名,向世界抛出有关创作本质的终极诘问。”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