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权
阅读此书前,已经拜读了莫砺锋先生的《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莫砺锋诗话》《漫话东坡》《莫砺锋讲唐诗课》等著作。每次阅读这些书,都是给我以亲切之感,感觉他的文字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吐露着让人愿意时时回味的芬芳。
打开《莫砺锋演讲录》目录,再对照正文,发现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第一部分是对师长的纪怀性文章,师长是刘永济、程千帆、唐圭璋、周勋初、刘学锴、余恕诚等先生。作者的笔底饱含着对这些老先生的敬佩和感怀之心,他们的精神品性、为学之风深深影响了莫先生,这种风骨在莫先生那里又得到了充分的传承。
第一篇文章是《缅怀老师的老师》。刘永济先生是莫先生授业恩师、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的老师。这种师承关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文化血脉在自然地流淌。文中特意提到了刘永济先生的铮铮铁骨:“他早年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尤其注重民族气节。”这样的学者才是国家的脊梁,无论时世怎么艰难,“他们始终追求理想,始终坚持真理。他们决不哗众取宠,决不曲学阿世。他们用整个生命维护着传统学术文化的精神和尊严,并用著书立说与培养后学两个手段实现了传统学术文化的薪火相传”。这种文人风骨传承到了程千帆先生身上。莫先生在《千帆先生与南京大学》中写到程老在特殊年代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在被匡亚明校长聘用时,他并没有任何抱怨。当被问及有何要求时,他只说了一个要求——“重新工作”。从程先生简约的回答里可以看出先生的精神气度,个人的得失有如浮云,不用风吹,自然会散去。程先生心中的“工作”是育人,是治学。如今的程门弟子,如莫砺锋、张伯伟、张宏生、程章灿、蒋寅等先生在学术领域都早已是领军人物,他们治学严谨、成果丰富,也很像刘永济和程千帆先生,正直敢言,学问做得扎扎实实。
生命是有限的,但是“薪尽火传”。我一篇又一篇贪婪地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能够推动各个领域的人向前行的。
我还细数了本书所附莫老到各地演讲的插图,总共18张,这让读者粉丝能够一睹莫老风采。莫老一头银发,面颜白皙,眼神平易,表情温和,姿态优雅。
莫老喜欢苏东坡,自称是“狂热的东坡粉丝”。他在《千古东坡面面观》中写道:“假如我能穿越到北宋,我一定当志愿者奔赴黄州,去帮东坡种水稻。”这种幽默的神思里,蕴藏着莫老对苏东坡的崇拜,也含有惺惺相惜之感。莫老说,东坡的旷达是从苦闷、孤独中淬炼出来的。莫老也曾有过人生的至暗时刻,但那十年经历没有打倒他,相反,却让他和东坡一样,从人生的低谷走出之后更加热爱生活,并能用自己的才华赋予生活以诗意。
在本书最后一篇文章《我与古典诗词》中,莫老说:“余生只想在普及古典诗词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一句朴素的话语撼动了我的肺腑,让我觉得作为莫老的读者是幸福的,我会时时充满期待。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也会努力尝试着像莫砺锋先生一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根根“柴薪”、一粒粒火种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