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平
1994年的夏天,我手握人生第一枚裁判哨,站在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足球赛的场边。那年我18岁,背包里塞着自制的红黄牌、皱巴巴的火车票,还有一颗滚烫的心。彼时的赛场是在弄堂水泥地上画出的“球场”,少年们用书包当球门,用粉笔描边线。可每当哨声响起,那些晒得发烫的看台、尘土飞扬的奔跑,都成了我心中最神圣的仪式。
记得1998年一场暴雨中的比赛。雨水模糊了视线,泥浆裹住了球鞋,两队少年却像战士般寸土必争。终场哨响时,浑身泥泞的孩子们仍列队握手,雨水顺着他们的发梢滴落,却浇不灭眼中的光。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足球从不需要完美的草皮,只要有人愿为它淋透一身风雨。我站在场中,握紧被雨水泡涨的记录纸,记录下比分——那页纸后来成了我裁判生涯的“勋章”,褶皱处还凝着当年的泥痕。
那些年,我常下午吹完比赛,夜里就跳上绿皮火车出差。行李箱里总塞着没洗的裁判服,同事调侃我“背着半个球场闯江湖”。可当少年们喊着“裁判老师”,将争议球乖乖放回罚球点时,所有的奔波都化作骄傲。1998年市里的决赛,一支奉贤区球队坐了两个小时公交来参赛,队长赛前悄悄问我:“老师,您的哨子怎么吹得那么响?我们队从没听过这么专业的哨音。”那只磨得发亮的旧哨,如今仍挂在我的书桌前。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足球赛教会我的,远不止裁判规则。雨中坚持判罚的专注,让我在工作中总能抓住关键细节;调解球队冲突的耐心,转化成职场中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