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哨声,在时光里接续 泥巴里开出记忆之花 一个女裁判的十八岁 两代人的情缘 一九八六,我在晚报杯当教练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征文专题 2025-08-03

一个女裁判的十八岁

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正在举行 李铭珅 摄

孙菁华

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在我的记忆中是关于足球裁判的经历。二十多年前的2001年,那个炙热的暑假,卢湾体育场还是黑色的煤渣场地。我站在用石灰白粉画出的边线旁,穿着黑色的足球裁判服,带教老师告诉我:“小姑娘大胆吹,不要害怕!”

我跟随眼前这位二十几岁、皮肤黝黑的足球裁判,学着他的每一声哨声和每一个手势。但我依然有些胆怯,直到自己吹出了第一声哨响。在场的队员们听到我的哨响便停了下来,我举了一个任意球的手势,这帮初中生开始罚任意球。

七月的那一天,我知道了,原来做足球裁判是这种感觉!那一年,我十八岁。那一年,新民晚报的记者采访我并写下《几分紧张 几分老到 女足球裁判们执哨的第一天》如今回看这篇报道,依旧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场景。每一场比赛我们虽然只有5元钱的报酬,但是内心却充满欢乐。在后来的每年暑假七八月,我都奋战在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比赛的第一线,从初赛吹到决赛。2005年暑假,静安区昌平路体育场蒸腾着灼人的热浪。目之所及,人工草坪在烈日的炙烤下泛起刺目的光泽,恍若一片正在燃烧的碧色火焰,将整个赛场烘烤得滚烫。

作为足球裁判的我,此时已经经过四年的历练,现在每一次清脆的哨响,都充满着无比的自信和坚定!这一年,新民晚报又来采访我,记者写道:说到将来打算,孙菁华微笑的双眼闪着亮光,“是新民晚报杯培养了我,只要我行我一定会继续吹下去。今年是我吹的第四年了,我的目标是成为像左秀娣老师(国际级女裁判)那样的优秀裁判。

流年如沙,指缝间漏下的不仅是光阴,更是那些被绿茵场浸染的晨昏。曾在新民晚报杯足球赛的绿茵上奔跑,橡胶粒与青草混合的气息漫过肩头,我攥着哨子的掌心沁出温热,看少年们追逐的身影切割着斜阳,把每粒滚动的足球都镀成金色的星子。

如今虽然未循着左老师的足迹走向国际赛场,但那些与新民晚报杯相伴的日子,却始终是岁月褶皱里最柔软的诗行。当暮色漫过看台,当晚风捎来遥远的呐喊,哨声依然会在记忆深处轻轻震颤,我收获了那些年关于足球的故事,收获了那些青春岁月里的友情。

他们在我心底的绿茵场上,永远跃动着奔跑的剪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