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不少人感到头晕乏力、精神不振,第一反应往往是“中暑”了。但如果伴随一侧手脚无力、言语不清、走路不稳等症状,就要提高警惕,这可能不是普通中暑,而是“热中风”的预警信号。
高温为何易诱发“热中风”
“热中风”并非标准医学术语,它是指在高温天气(>32℃)下出现的卒中事件。研究表明极端高温天气和极寒天气同样会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尤其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高温导致出汗增多、水分流失,如果水分电解质补充不及时,血液就会变得黏稠,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同时,情绪烦躁、血压波动、频繁进出空调房导致血管骤缩,也是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怎样区分“热中风”与中暑
“热中风”和中暑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出现神经功能损伤以及体温是否异常升高。中暑主要表现为高热、无汗、意识模糊,无特定偏侧症状;而“热中风”则表现为口歪眼斜、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体温未必明显升高。判断方法可用“FAST”口诀:F是Face,看笑容是否对称;A是Arm,看两臂是否能同时抬起;S是Speech,听语言是否清晰;T是Time,如有上述异常,请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时间就是大脑!每分钟延误,就有上百万神经细胞受损。
高危人群别忽视这些细节
老年人是“热中风”的重点关注对象。随着年龄增长,体温调节和口渴反应变得迟钝,加之部分老人不愿开空调或不及时补水,脱水风险显著增加。如果又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血管原本就不够“畅通”,更容易因高温应激发生意外。此外,作息不规律、吸烟、酗酒、饮食重油重盐者,也是高危人群。长时间在户外暴晒或冷气房出入频繁,也可能让血压剧烈波动,触发脑血管事件。
“热中风”可防可治要科学应对
一旦怀疑“热中风”,最关键的是迅速送医,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时间。等待救援期间,不给患者进食饮水,避免呛咳;若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
但是,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提前预防。天气炎热时,尽量避免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外出;适当使用空调或风扇,室温保持在25℃—28℃,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每天少量多次补水,不渴也要喝,特别是夜间醒来也可适当饮水;慢性病患者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同时保持情绪稳定、作息规律、饮食清淡,这些措施是保护脑血管的根本。
夏季不只是晒伤和中暑的高发期,更可能是“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多一分警惕、早一步行动,及时识别“热中风”信号,别让这个夏天的高温,成为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
程忻(主任医师)柳叶(主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图 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