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瀚涛
四十多年前,一位英国摄影师用手中相机的镜头叩响中国的门扉,把改革开放初期鲜活的问候与相遇定格在彩色胶片之上。
——编 者
1980年2月,英国年轻人迈克·埃默里在日本登上一艘美国的游轮来到中国。他受雇于这条船担任职业摄影师,主要工作是为船上的客人留影。但当他随游客进入北京、上海、天津的时候,在工作之余,拍摄了数千张这些城市社会生活场景的照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有许多国外重要的摄影家来到中国,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变迁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的影像。埃默里以一位旅行者最单纯的好奇心和最直白的方式拍摄着所遇之人、所见之景。他坦率而轻松地记录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徐徐拉开的特别时刻;尤其是当彩色摄影在民用、专业或艺术领域都还未普及的时候,这些彩色照片就显得尤为珍贵。
他不必考虑发表,也不在意所谓的客观性,照相机是他和他们打招呼的工具。因此,不管照片里的主体是孩子、老人、小贩或情侣,他们大多都直视着镜头,露出好奇的表情或热情的笑容,让人能明显感觉到照相机背后那个摄影师友好的存在。
也许我们可以将此称为参与式拍摄,摄影师似乎有意让自己成为照片中的一部分。性格开朗但完全不会中文的埃默里自己也说,他总会首先以微笑、做鬼脸或者直率的招呼,去和拍摄对象“对话”,并在此过程中抓取画面;甚至在好几张照片中,他直接出现在画面里。因此无论是照片里的场景,还是人们的姿态和表情,都能让人感受到摄影家在向这个陌生的地方和人群一次次发出问候,“你好,很高兴认识你”。
这一直接而真诚的问候可以说契合着当时中国的时代主题。一个正在走向开放的社会迎来了新的变化,外面的人和里面的人都满怀好奇和期待,用自己的身体和目光,去和对方相遇和交流,并互相成为对方的一部分。
在这次旅行之后,埃默里再次来到中国是在39年后的2019年。因此今天当我们一边端详着这些照片,一边听他讲述拍摄过程的时候,会觉得这批照片像是一次冥冥中的安排——一个年轻人的一次颇为偶然的远行,却正好以自己兴奋而好奇的心情映照出一个开放中的社会的轻松气氛。而在此之后,城市空间和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尽管如今的网络技术已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埃默里的镜头却为我们定格了另一番图景——那些人与人面对面、眼与眼交汇的真诚互动瞬间。这些被记录下的温暖片段提醒着我们:比起虚拟世界的便捷,真实交流中传递的理解与温度,才是人际关系最珍贵的底色。
(本版摄影迈克·埃默里 Mike Em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