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0日 星期日
一次经腰部B超,帮助揪出肾癌病 年龄职业不同 体检重点不同 常规体检 报告正常≠万事大吉
第8版:健康新知 2025-08-09

常规体检 报告正常≠万事大吉

基础项目有局限,肿瘤防治需针对性筛查

本版图片 IC

本报记者 左 妍 特约通讯员 吉双琦

不久前,北京一名女律师年年体检却确诊癌症晚期的话题登上热搜,其一度陷入与体检机构的纠纷。网友在评论区留言,道出相似的困惑:体检报告会“说谎”吗?为何年年体检,却仍有肿瘤“找上门”?每年年末都将迎来团体体检旺季,带着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教授。

重视随访建议

及时检查排除

体检结果正常,生活是否就能百无禁忌、高枕无忧了?郑莹告诉记者,常规体检多采用标准化套餐,难以覆盖个体化肿瘤风险(如年龄、家族史、特定暴露史)。若长期仅依赖基础项目,可能遗漏早期癌变信号。也就是说,体检正常仅代表当前检查范围内未发现异常,不代表体内不存在隐匿病变或未来风险,要实现肿瘤防治就需要完善体检项目和筛查内容。

体检报告中的“随访”建议,往往被大众忽视。殊不知,这正是肿瘤预警的关键节点。郑莹介绍,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差异显著,倍增时间短的仅20—30天(未分化或分化程度差),长的平均约200天(仍在1年内)。若发现异常增生或指标(如可疑结节或病灶、肿瘤标志物异常)却未及时复查,待症状出现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

谈到体检,郑莹提醒大家别陷入“虚假的安全感”。体检的作用一是初筛、二是提示。目前流行的“防癌体检”,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仅通过体检无法起到预防癌症的作用。大众要认识到体检的局限性,合理、科学看待体检,系统性解决健康隐患。比如,一些罕见癌种仍有技术边界,对于尚无有效筛查手段的肿瘤,则更易漏诊。又如假阴性陷阱,筛查检查本身局限、不规范操作或设备误差可导致“实际有病却未检出”,另外,初筛检查容易出现假阳性,需通过及时进一步检查排除,以避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根据个体风险

实现癌症早筛

在肿瘤医院的临床科室,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医生的一声叹息:“你应该早点来。”为何恶性肿瘤确诊往往在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初诊到底有多晚?一组数据显示,我国主要的五大癌症,包括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及女性乳腺癌,52.8%的患者一确诊就已经处于晚期,早期比例仅15.9%。

“对个体而言,错过一个早癌,要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郑莹告诉记者,通过主动筛查,可以发现早期癌症的蛛丝马迹,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治疗效果,以此获得治愈癌症的机会,降低患者死于癌症的风险。癌症筛查是指在没有症状的人群中,通过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以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的过程。体检就是主动筛查的途径之一,我们需要做有效体检。

检后处置也是体检筛查的一部分。体检出问题后,患者应该及时获得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定期评估癌症风险,以便获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

但是对大众而言,很难分辨自己身上罹患哪个肿瘤的风险更高。为此,郑莹团队在多年前特别开发出一款“常见恶性肿瘤风险评估工具”,这个免费预防服务就藏在肿瘤医院公众号菜单栏的“互动+”里。今年,郑莹团队为进一步帮助更多体检后人群完善疾病跟踪、异常随访,还特别在肿瘤医院互联网医院新开设了“体检报告解读门诊”。

关注发病风险

力求长期健康

生活中,常见两拨人,面对体检的态度截然不同。一拨是频繁体检,甚至出现过度恐慌。另一拨则截然相反,从不体检,自认“坏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郑莹指出,这两拨都不是科学应对的正确态度。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如基因),积极改变可控因素(如生活方式),才是理性开展肿瘤预防筛查的前提。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400万,但50%的癌症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预防和避免,另50%的癌症中一半可以通过筛查早诊获得治愈机会。郑莹指出,想要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不如抓住重点,也就是关注常见癌症的发病风险。预防常见肿瘤(如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食管癌、宫颈癌等),基本就能减少至少60%的患癌风险。

每一个可控因素,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健康寿命结局。超重、肥胖对健康产生的蝴蝶效应,已经有了大量的医学数据。郑莹提醒,恶性肿瘤的发展需要经历风险期、无症状期、发展期到发作期等多个阶段,患者如能在风险期开始干预,通过定期监测等手段,便有了干预的机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