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0日 星期日
稳健上涨格局未变 病床“秒变”康复床 服务患者“不断档” 院子小了 环境好了
第6版:综合新闻 2025-08-09
承载周边居民记忆的二甲医院转型,看病康复“无缝衔接”

病床“秒变”康复床 服务患者“不断档”

迁回场中路22号的虹口区江湾医院已正式运营满三个月了。这座承载着周边居民记忆的医院,如今带着“特色专科+特色康复”的新面貌重新出发。患者一踏进医院,不光能治病,专业的康复服务也能同步跟上,帮着大家更快好起来,早点回到正常生活。

全院病床“一键切换”

走进医院全新打造的3000平方米康复治疗中心,物理治疗区里,患者在治疗师指导下练着步态;运动治疗大厅里,器械运转的轻响伴着康复的节奏。“我们医院2025年5月整体迁到这儿,处在虹口、宝山、静安、杨浦四区交界,服务能辐射到中心城区东北部不少居民。”江湾医院院长徐卿荣教授告诉记者,作为全市首家从二甲综合医院转型为三级康复专科医院的机构,医院开启了新的探索——“R-MDT+全院一张康复床”模式,把康复服务从“术后等一等”变成了“全程陪着走”。

最贴心的是“全院一张康复床”的灵活劲儿,350张病床打破科室界限,按需随时变身康复床,康复团队随叫随到。这样一来,康复介入及时率从68%提升至93%,脑卒中致残率降了10%,双向转诊时间缩短到6小时以内。

康复方案“量身定制”

“以前总以为做完手术,等出院了才开始康复,没想到住院第一天,康复师就给我量身定制了方案!”上周五,骨科病房里,患者刘女士笑着说。一个多月前,她骑车时被老年代步车“开门杀”撞成膝盖粉碎性骨折,就近来了江湾医院。刚住进病房,康复医师、骨科医生、护士就组成专班,从住院第一天起全程跟进。“这是第二次来,主要就是做康复。”刘女士说,医生团队耐心,新病房环境也好,“虽然现在动着还不利索,但我有信心快点好起来”。

徐卿荣举了个例子:就说骨科患者,从入院起,骨科、康复科、麻醉科、营养科、内科、护理科的医生们就组成“康复专班”,管到底。术前,康复医师评估身体状况、功能状态,甚至会教患者模拟术中体位、练呼吸;术中,治疗师根据手术情况做气压治疗、定时放松,减少并发症;术后,马上启动康复训练,防血栓、防肌肉萎缩,分阶段推进;出院时,还会给随访计划和家庭训练指导,让康复“不断档”。

服务送到家门口

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服务挑战越来越明显。虹口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44.9%,是全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面临老龄化与慢性病高发的双重压力。以前,区域里医疗、康复、预防资源散、不均衡,北部地区康复服务尤其缺。

为了破解难题,虹口区以江湾医院为龙头,整合资源搭起“预防—诊疗—康复—照护”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构建“1+8+N”三级服务网,覆盖虹口北部及相邻四区超百万人口。

医院和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拉手,建了紧密型康复医联体,并将部分适宜技术和设备向社区倾斜,帮助社区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利用智慧医疗技术,提高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据统计,社区康复项目从9项扩到23项,慢性病规范管理率提至89%。借助残联和民政部门,康复服务还延伸到养老护理院和患者家里,居家康复网络越织越密。

行动不便的患者,医生会上门做康复指导;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医院、社区、家庭能实时联动,医生远程盯着康复情况,随时调方案;医联体健康云平台还能共享康复病历,给患者推居家康复视频,在家照着练也心里有数。

从医院里的“康复床”到家门口的“健康网”,江湾医院这三个月的新尝试,正让越来越多居民感受到:康复,离生活更近了。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