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玉
走过二十一个春秋的上海书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图书交易功能,成为镶嵌在这座城市文化肌理中的璀璨明珠。它如同一面精心打磨的多棱镜,全方位折射出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独特精神气质。
在这里,出版人与读者的双向奔赴不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而是升华为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诗意交汇。2025年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书展,更是创造了1267项阅读活动的历史新高,这一数字背后,是上海对全民阅读持之以恒的投入与坚守。
不同于一般地方性书展的局限,上海书展完美诠释了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开放、多元、包容、创新。自2008年创设主宾省机制以来,安徽、江苏、浙江、湖南等文化大省多次作为主宾省参与,不仅促进了跨区域出版合作,更构建起文化交流的立体网络。通过“新书首发”“新书分享”“作品签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上海书展成为检验出版成果的绝佳舞台,让“最小众的学术图书找到最忠实的读者”这一出版理想成为可能。
作为复旦大学1980级中文系学子,四年的求学时光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黄浦江畔的晨读,梧桐树下的沉思,图书馆里的遨游——这些青春记忆与上海的文化气息早已水乳交融。而作为团结出版社一员,我与上海书展的缘分则始于更早的岁月。每年盛夏,我们都会精心筹备,力求为读者呈现多元的文化盛宴。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风尚的形成,书展这个平台让我们与读者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
2020年,我们推出的《春天的约会——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两会手记》在书展现场发布,这部国内首部全景式记录中国两会的政协委员日记,获得了读者热烈反响。2023年,我们以“用古典诗歌书写当下”为主题,邀请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等学者探讨旧体诗创作,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迸发出耀眼的火花。2024年,《先秦上古一万年》《阅木:周默四十年田野考察笔记》等十大好书的推荐,以及“食尚民国系列图书”新书分享会上关于民国饮食文化的探讨,无不彰显着书展对文化传承的坚持与创新。
2025年上海书展期间,团结出版社将以8场精彩纷呈的新书活动惊艳亮相,为读者奉上一场跨越古今、融汇中西的文化盛宴。从《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的智慧传承,到《书中人世》的现世思考;从《商解西游》的独特视角,到《川军出川》的历史回响,这些精心策划的图书活动将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时空,体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作为中国出版界的重要风向标,上海书展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图书盛会之一。它的成功生动诠释了阅读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书展滋养城市文化,城市反哺书展成长。这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使“书香味”成为上海最鲜明的文化特质,也让书展成为建设“阅读之城”的核心推动力。
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上海书展依然坚守着纸质阅读的温度与质感。它不仅是图书展示的平台,更是思想交流的场域、文化创新的实验室。这场持续二十一年的“读书人的约会”,已然升华为整座城市的“精神狂欢”。它记录着上海的文化记忆,塑造着上海的文化品格,也预示着上海的文化未来。
当书香与城市气息相互浸润,当阅读与生活诗意交融,上海书展便完成了它最本质的使命——让文化成为城市的灵魂,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