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尔摩斯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如期而至。以前奔赴书展,是源于图书资源少,购买渠道窄,人们无法在平日获取更多的书讯。如今的赴约,却是为了走出精准的“算法”推送,获得专业且广泛的推介。不同时代,上海书展都会有独特的价值所在。
大数据时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大家享受着其带来的高效与便利,也渐渐地在算法中将思维囚禁。读书生活也受此影响,无法走出算法的推荐,终受困于数字的城堡,将自我设限。幸好,我们的城市还有一年一度的大型书展,让奔波于都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放慢脚步,拓宽视野,做出更多的阅读选择。
我家小儿从小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氛围来源于家庭。但是作为父母,我们也具有自身的阅读局限,如果一味以自己的喜好为他推荐书目,无异于让他在我们的“算法”牢笼中打转。与其“圈养”式供给,不如“放养”式“觅食”。上海书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小儿在“书海”中任意遨游,肆意撒欢,尽情享受。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小朋友在广阔的图书世界中能真正发掘自己的阅读偏好,或许只是瞬间的喜欢,抑或成为永恒的兴趣,但精神愉悦会触发他们内心的澎湃,影响一生。
去年的上海书展前夕,我们全家刚从敦煌游玩返沪。我与妻子对敦煌文化了解甚少,但小儿参观敦煌莫高窟之后备觉震撼,于当地即购买了李焯芬教授与李美贤女士所著的《敦煌故事》,一路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当他踏入去年上海书展中华书局展区时,一下子便被镌刻在暗红色封皮上的七个烫金色大字——“满世界寻找敦煌”所深深地吸引。他用肉嘟嘟的小手翻动着这本图书,虽然阅读每一页都花费了很长时间,但文字的厚重并没有让其望而却步,反而让他更为专注,犹如在戈壁沙滩徒步踏下的一个个扎实的脚印那般坚定。看着他的迷恋,我们便从书展上买回了此书。那段时间,小儿终日捧着这本颇具分量的图书细心翻阅。我忍不住问他是否理解此书,他据实回答说确有很多内容无法理解,但还是对不少故事颇感兴趣。打开了话匣子,他便向我滔滔不绝于书中“边边角角拼起来”、“满世界寻找”的故事。在半懂不懂、疙疙瘩瘩地讲述中,他充满着获取知识的优越感与读过大部头书籍的骄傲。此书犹如网页的超级链接,以此为原点,一本本有关敦煌的书籍由于小儿的兴趣而进入了我家的书橱。当我们为他在旧书网上淘得《满世界寻找敦煌》作者荣新江教授的另一本签名旧书后,他开始对旧书网及二手书店充满遐想,一直期待在旧书堆的扉页上发现那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我们踏入今年上海书展序馆时,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新版块“旧书新知”。上海旧书店、中国书店、毛边书局、西安古旧书店、天津市古籍书店、南京复兴书店也躬逢其盛,带来了诸多古旧书籍供广大读者挑选。在中国书店的摊位,我发现了一本出版于1988年6月的《中国报纸的副刊》。一向对纸媒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我初次发现这样一本对报纸副刊的性质、任务、特点等进行综合性论述的书籍,于是习惯性拿出了手机,在旧书网上进行着书籍品相与价格的比较。不想在这时,另一位书友也拿起了此书品读了起来。我只得暗自抱怨起自己的“盲目轻敌”,同时暗中观察,“守候伏击”。没过几分钟,警报解除,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了这本旧书结账落袋。虽然,要想在这些专业古旧书店的摊位上捡漏旧书扉页上的意外之喜绝无可能,但旧书会有一种灵性使“她”与书友相遇。有些书很难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推送,只有线下的大型“见面会”才会发现书籍搜索的盲区。
走出“算法”,前往百花齐放的阅读盛宴,这里就是上海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