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峰
这两天,我收到了一条某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声称只需一分钱就能办理优酷会员体验包。我一时没细看,便随手点了进去。谁知,短信瞬间弹出:“首月即时生效,次月恢复19.9元/月,合约期两个月。”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掉进了商家精心设计的文字陷阱。赶紧拨打客服电话要求取消,客服却告诉我说,现在退订可以,但得先支付19.9元。一分钱没省着,倒先搭进去二十元。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件事让我联想起最近的另一个糟心体验。以前追剧时,手机可以直接投屏到电视上,可突然有一天,屏幕上弹出提示:“普通会员不支持大屏,需升级为‘特别会员’。”这就好比买了门票,还得另买座位。如今,视频平台玩起了“会员分层”,套中套层层叠叠,想看个大屏爽剧,竟如同闯关一般。
这还不算什么,父母踩的坑才让人心疼。记得多年前,他们退休后常被“免费领鸡蛋、粮油”吸引,参加完“健康讲座”,就抱回一堆号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床垫、治疗仪、保健品,花了几万块却毫无用处。后来,他们又被“免费泰国游”和“年化10%收益”的诱惑,以及“周围好友都买了”的鼓动,把几十万元养老钱投进了集资项目。投了两三年,起初如期兑付,最后却血本无归。老两口提起这事,至今仍唉声叹气。
和朋友聊起这些“坑”,才发现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有人说父母每天刷手机,被“看广告赚钱”吸引,要不是不知不觉买了一堆名不副实的东西,要不就是话费无形中多了许多;有人说家里老人沉迷电视购物,买的“特价商品”大多闲置;还有人说为了在购物节上凑单买件大衣,算优惠算到头疼,最后也没便宜多少;有人说亲戚被“以房养老”骗走了房产证,苦不堪言;还有人苦笑自己号称专业人士,却也曾被P2P“低门槛高收益”迷惑,损失惨重。朋友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无奈。
如今,国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非常重视,完善了法律,推广了反诈App,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但各种蒙人的套路仍屡禁不止。移动业务的“一分钱陷阱”、商家的“数学式满减”、骗子的“熟人背书”……这些套路摸透了人们贪小便宜、随大流的心理。
说到底,商家若能把套路换成诚意,监管能把漏洞补成护栏,我们又何须活得如此警惕?就像母亲现在挂在嘴边的:“买的不如卖的精,但至少别让贪小便宜变成吃大亏。”这句话朴素,却比任何反诈App都管用。希望商家多些诚信,把优惠明明白白摆出来;也盼监管严惩那些玩套路的不法分子。如今看着母亲接到推销电话就立刻挂断,父亲消费时索要小票,既觉欣慰又感心酸。在这个算法比儿女更了解父母喜好的时代,或许我们最该做的,是像小时候他们教我们认钱一样,耐心地带他们识别这些披着羊皮的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