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鸟瞰
模力社区
“一业一证”专窗
世纪公园美景
张江科学之门 浦东新区新闻办供图
勇挑经济大梁、勇当改革先锋、勇作民生标杆,浦东正翻开开放创新高品质发展的新篇章。昨天,“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发布会召开,首场聚焦浦东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浦东“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的成果和下一步打算。
谈人才 打造“青年科创第一城”
人才是第一资源。“十四五”期间,浦东始终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超过200万,陆家嘴和张江各有55万优秀人才,形成了系统集成的人才政策体系,涵盖了从院士、博士后到技能人才,从金融、航运、法律服务人才到教育、卫生、现代农业等领域人才。浦东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支持体系,助力青年创新创业成就梦想,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让青春绽放美丽光华。
对于顶尖人才、战略科技人才,浦东给予个人和团队最高700万元资助,给予项目最高1亿元支持。对海外人才,浦东推出一系列外籍人才出入境、停居留、工作准入、创新创业的便利化措施。对青年人才,浦东今年4月出台以“两个100万”为重点的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青创15条”,第一个“100万”是提供100万平方米低租金青年公寓,第二个“100万”是提供100万平方米低租金创业空间。
今年浦东首批推出的20个“低租金青年公寓”已经吸引5000余人申报,150个“低租金创业空间”已经吸引了176个青年科创项目申请。浦东还针对大学生的实习痛点,搭建了大学生实习对接平台,帮助在校大学生到浦东的科技企业实习;创设“浦东国际人才驿站”,为人才提供岗位对接、政策帮办、城市体验等“职业首站”“创业首站”服务;打造了一批青年人才社区,设立“浦东青年学堂”提供继续教育培训,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不断提高青年人才的归属感,让青年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发展好。
未来,浦东将结合各类人才的评价反馈和诉求,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结合浦东的改革优势,不断完善青年创新创业政策服务支持体系,努力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把浦东建设成为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人才创新创业第一站”,打造“青年科创第一城”。
谈改革 制度创新成果落地见效
改革是浦东最鲜明的底色。“十四五”以来,浦东以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一批首创性制度创新成果落地见效。着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扎实推进综改试点,形成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其中11条改革举措由国家发改委复制推广。营商环境方面,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惠及企业19万户,“一业一证”累计核发行业综合许可证1.7万余张,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核发许可证超5000张;出台23部浦东新区法规、35部管理措施。
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80条任务基本落地,77条试点经验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持续提升“五个中心”核心功能。着力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9家,2024年浦东三大先导产业规模8323亿元。
谈民生 打造“人民城市”幸福标杆
“十四五”期间,浦东始终坚持“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聚焦群众教育、卫生、养老、生态、住房等领域“急难愁盼”,以“民生温度”丈量“发展高度”,打造“人民城市”的幸福标杆。
增供给,以“积极投入”筑牢民生根基。“十四五”以来,浦东新增81个校区,目前有611所学校(999个校区);公办医疗机构新增3家医院、5家院区,二三级公办医疗机构共有30家;新增养老床位5656张,满足养老床位的需求,目前共有3.6万张床位;新增公园150座、各类公园达到203座。
促均衡,以“绣花功夫”促进区域平衡。坚持听取民声、汇集民意,不断优化升级民生实事项目、“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更多公共服务触手可及。建成开放更多文体设施和公园绿地,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28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2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4平方米,公园基本破除围墙、实现24小时开放运营。
提品质,以“以人为本”引领美好生活。精心打造文化商业新地标,世博文化公园、浦东美术馆、上图东馆、上博东馆、陆家嘴水环、“四馆一园”锦绣文化公园的公共空间、前滩公园巷等成为网红打卡地。激发“两旧一村”改造最大空间效应,累计受益居民3.86万户。本轮(2022—2025年)已认定城中村项目10个,结合新场古镇、三林古镇、横沔老街等风貌修缮和保护开发,塑造都市文化生活新空间、新名片。
展望“十五五”,浦东新区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国担当、勇为尖兵,聚焦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战略使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以“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的精气神,苦干实干拼命干、创新创业创奇迹,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