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扰民源头”追根溯源  “急难愁盼”高效回应 超市雨污混排用简易手段应付检查 “天外魔音”昼夜持续不断
第8版:帮侬忙 2025-08-21

“天外魔音”昼夜持续不断

跨区排查一波三折,锁定高压电晕放电嫌疑

高科技手段锁定高压电嫌疑

市民诉求

今年5月以来,虹梅路1111弄梅莲苑小区的居民被一种24小时不停的低频噪声困扰。这种“嗡嗡”声穿透力极强,即便关紧窗户也无法隔绝,夜间尤为明显,严重影响居民休息。居民希望相关部门能查清噪声来源,消除噪声扰民影响。

居民遭受“魔音”困扰

梅莲苑小区地处闵行、徐汇两区交界处的虹梅路与漕宝路附近。小区居民姚女士告诉记者,从5月开始,一种持续不断的低频噪声便成了生活的“背景音”。“白天环境音杂还能忍受,到了深夜就特别清晰,像蚊子在耳边飞,根本没法睡。”为了对抗噪声,对声音敏感的姚女士只能整夜开着空调,用空调运转声掩盖“嗡嗡”声,才能勉强入眠。

小区内类似的困扰并非个例。不仅姚女士无法忍受,其他居民也饱受该噪声侵扰。多位居民反映,这种频率约几十赫兹的低频噪声覆盖了整个小区,24小时无间断。尽管其分贝值未超过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的国家标准,但对部分人群的影响尤为显著,严重影响居民休息,长期下来让人精神紧张、睡眠质量大打折扣。

在向相关部门投诉的同时,居民们也尝试自行寻找声源。有居民在小区对面徐汇区某科技园内听到相似异响,怀疑噪声可能来自该园区,跨越道路和绿化带传播而来。

多轮排查一波三折

接到居民投诉后,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三中队队长许晓宇立即带队赴现场勘察,并很快发现了可疑之处。“低频噪声传播有特殊性,理论上很难远距离穿透障碍物。”许晓宇分析,梅莲苑位于闵行区,与疑似声源所在的徐汇区科技园之间,不仅隔着宽阔的主干道,还有茂密的中环绿化带,传播难度较大。

执法人员联合园区环保专员现场排查时,发现园区5号楼一处风冷设备运行异常,当即责令停用整改。然而,设备关停后,居民反馈的“魔音”并未消失,初次排查陷入僵局。

为找到症结,徐汇区执法大队组建了由执法人员、居民代表及居委会社工组成的排查小组。考虑到噪声24小时持续的特点,他们首先排除了夜间会关闭的空调等设备,将重点放在全天候运行、声学特征相符的地下动力设备上。

排查小组先后出动6批次、累计15人次,对中环沿线绿地、地下车库及科技园展开地毯式排查,还协调园区依次关停潜在噪声源进行测试比对,重点聚焦24小时运行、声学特征相符的地下动力设备。经过细致排查,科技园内部设备产生噪声的嫌疑被基本排除。

科技手段助力破局

传统方法遇阻,科技手段成为破题关键。徐汇区生态环境局积极寻求专业支持,邀请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物理所专家团队赶赴现场“会诊”。同时,许晓宇凭借其环境监测的专业背景,查阅大量声学文献,辗转联系到北京一家厂商,借调了一台工业级声波成像仪助力排查工作。

然而,当专家携带设备抵达现场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困扰居民多日的噪声竟突然“消失”了。这给排查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执法人员和专家没有放弃,结合居民详细的历史记录描述和前期勘察情况,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被捕捉到——噪声出现的时间,与漕宝路一段高压输电线实施抬高工程的时间高度吻合。

近日,当噪声再次出现时,专家团队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声音频率特征的精密追踪监测。“园区内通用设备的低频噪声,按理难以穿越中环绿化带这么远的距离。”专家分析道。根据对高压线两侧区域的噪声频率特征测量对比,也基本排除了园区通用设备噪声的传播影响,结合现场情况,声音来源最终指向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可能源头:抬高施工中的高压线电晕放电引发的50赫兹左右有调可听声频率共振的影响。困扰居民多日的“天外魔音”之谜,有望被科学解开。

噪声源头虽已锁定,但治理工作远未结束。低频噪声源涉及高压输变电设施,其管理权限超出区级范围。徐汇区执法大队第一时间将专业监测结果和结论告知了投诉居民,同时积极联络闵行区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电网管理单位,推动后续的治理整改。目前,相关协调和治理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

本报记者 李晓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