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药物与手术,还有一种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营养。如今,营养学早已告别笼统的“大营养”概念,走向细分化、个体化和精准化。无论是老人、婴幼儿、孕产妇,还是慢性病患者、手术康复者,都可能需要量身定制的营养方案来促进健康。特殊食品,就是帮助实现个性化营养的核心工具之一。
特殊食品就在日常生活中
一提及“特殊食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保健品”,其实它的范围要大得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特医食品研究室主任钟建研究员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四条,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三大类。保健食品又分为营养素类(如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和非营养素类(声称有特定保健功能如降血脂、改善记忆等的食品,目前国家允许的功能宣称有24种),产品包装上都会有“蓝帽子”标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按照人群分为0—12月龄婴儿用和1岁以上人群用两大类,前者又细分为无/低乳糖配方、早产/低出生体重配方、氨基酸代谢障碍配方等六类,后者包括全营养、特定全营养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则按年龄段分为婴儿配方(0—6月龄)、较大婴儿配方(6—12月龄)和幼儿配方(12—36月龄)。
这些专业术语似乎距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但事实上我们没少和它们打交道:手术后的高蛋白全营养配方粉、糖尿病患者的低GI代餐、适合肠道不耐受人群的无乳糖奶粉、给早产儿补充能量的特配奶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专门为特殊人群健康需要而设计的配方。
医学营养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冯颖教授指出,科学与规范是特殊食品在临床运用中的两个关键词。科学意味着配方的设计在营养成分的种类、含量、配比等都有充分的研究和循证依据。医生或营养师在推荐时,会结合疾病分期、健康状态、饮食和生活习惯来制定方案。规范意味着产品的生产、注册、标签、使用方法等都有明确标准,既保证安全,也方便患者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疾病类型、代谢状态、摄食能力等确定配方和剂量,按需使用,定期评估。
对于某些疾病患者,特殊食品更像是“营养处方”。例如,对于肠息肉摘除术后患者,因肠黏膜修复的需要,饮食多从“无渣/少渣流质”逐渐过渡到“少渣半流质”,再到软食和普通膳食。对于肠癌术后患者,饮食的过渡虽然类似,却需要更加关注术后肠功能的代偿,必要时可根据消化吸收功能和临床诊疗需求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通过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状况的定期评估,体现医学营养助康复的宗旨,助力患者回归健康生活。对于糖尿病患者,医学营养不仅是个体化饮食治疗方案,还包括体重管理、运动计划、糖尿病专用特医配方的合理食用等。对于早产儿,专为其设计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不同于普通奶粉,具有高能量密度、高蛋白含量、易消化吸收等特点,是生命最初阶段的重要支持。
虽然特医食品主要面向进食受限、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下的特殊人群,但在孕期营养、老年营养、运动营养、慢性病营养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场景。不过,特医食品不是“万能补品”,更不能随意替代一日三餐,选择时要认准正规批号,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跟风。
当营养与医学相结合,食物就不再只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而成为改善健康、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力量”。临床营养从“辅助”走向“基础”,既能辅助康复,又能担纲一线治疗。未来,随着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公众认知的提高,特殊食品将不仅存在于病房和药房,也会更广泛地出现在普通家庭的餐桌上。
魏立 图 IC
医周健闻
专委会为行业发展集聚力量
我国特殊食品发展面临多重挑战,需求增长与产品可及性和普及度之间存在矛盾。为此,上海市营养学会近日成立了全国首个特殊食品专业委员会,汇聚政府、科研、医院、企业等力量,推动标准制定、技术创新、人才培训、产业升级和科普推广。未来,特殊食品将更广泛地走进大众生活,成为改善健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