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现代都市散步时,我在苏州河边意外发现了一面密布弹孔的墙,我不禁疑惑,为什么在繁华的市中心会有这样一座建筑。一位中国朋友告诉我,这背后是一段中国人民与侵华日军战斗到底的历史……”最近,“同济大学熊猫叨叨行走看中国”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来自英国的留学生本杰明·米勒参观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视频。暑假期间,留学生们还相继走访并发布了参观孙中山故居、周公馆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短视频,吸引了不少关注。
这里的“熊猫叨叨”就是同济大学一个全部由洋面孔组成的学生团队,自2020年成立以来先后吸纳五六百名成员,足迹遍及上海、北京、西安等近40座城市,多维度聚焦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中国发展、中国道路等,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5泰晤士国际化大学榜单显示,同济大学已超越北大成为目前中国内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高校,9月,其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留学生人数将达到约1000人,熊猫叨叨又将迎来新的成员,向更多人讲好他们眼中的中国故事。
留学生的中国非遗叙事在全球获奖
熊猫叨叨的英文名字叫Panda Talk,顾名思义,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他们关注和喜爱的中国故事有哪些?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孙宜学告诉记者,自2020年成立以来,熊猫叨叨团队的名气越来越响,形式和分支团队也越来越丰富,已经先后孵化出了“熊猫叨叨”记者团、合唱团、礼仪队、非遗文化团、非洲鼓团队、龙舟队、民族文化体验基地、“行走看中国”团、美食团等,还与杨浦区、上海本地及各地高校、一些文化协会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共建了各种形式的工作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等,有了自己的吉祥物和文创,与上海三联书店联合推出“熊猫叨叨丛书”,团歌即将诞生,还在匈牙利有了自己的校友会……
对于在国交学院和其他院系就读的同济留学生来说,自从有了熊猫叨叨,“熊猫”二字对他们的意义已经不再仅仅是人见人爱的中国国宝大熊猫,还是他们自己喜爱、有归属感和参与感的一支校园团队。
在他们所参与和讲述的中国故事中,非遗是一个重要板块。
一方面,他们在上海杨浦以及全国各地亲身参与了各种各样的非遗体验。例如,来自法国的安蕊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着迷,2023年加入熊猫叨叨团队后,和其他国际学生一起采摘艾草、枸杞等中药材,体验艾灸、穴位敷贴等中医疗法;熊猫叨叨视频的出镜主持之一、来自埃及的苏玛则与12个国家的20余名国际学生一起,走进毗邻同济的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感受四平路街道非遗传承保护项目“海派布艺画”……
另一方面,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是许多留学生在采访中提到来华留学的“初心”,也正因此,他们天然对非遗文化充满好奇,希望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愿意把体验这些文化瑰宝的趣事讲给家乡的亲朋好友听。
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新德里举办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其中的“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科技、创意与发展赋能”主题边会上,“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非遗故事”荣获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的“未来之星奖”。这是一份来自世界的肯定,令熊猫叨叨的成员们格外自豪。
“熊猫叨叨”们都是中国文化的深度爱好者
熊猫叨叨成立以来,累计已吸纳五六百名留学生,核心成员常年保持在100余人,骨干成员则有10余人。骨干成员都能用中文流利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感情也格外深厚,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等海内外平台上制作发布中文短视频,讲述他们眼中的当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今年上半年,熊猫叨叨新成立了一个美食团,这些洋面孔的“美食博主”可以拍摄在上海菜场买菜、做菜和交流各国美食的短视频,在乡间参与割稻等活动,也可以在区校联动的社区活动、美食节上展示家乡美食、品评中国风味。
多年来,熊猫叨叨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及北京、西安、南京、苏州、杭州等近40座城市,以中国文化、历史以及中国人的生活等为载体,多维度聚焦中国。来自法国的安蕊说,这样的实地调研活动不仅能让她欣赏到不同的风景,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习俗。她印象最深的是到山西,领略了当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建筑魅力,也震撼于高超的建筑技艺。
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天赐在同济求学两年,是熊猫叨叨的骨干成员,参与各种视频和活动策划,如今,他已经回到非洲,在科特迪瓦的一家中资企业工作。对中国感情深厚并希望未来更多地致力于推动中非开展交流的他,还打算回到中国读博士,未来能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出更多的力。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