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咖啡馆入口
白马咖啡馆内景
雷士德工学院
雷士德工学院俯瞰
淞沪铁路天通庵站“时光月台”
淞沪铁路天通庵站“时光月台”
胜利电影院
胜利电影院内景
四行仓库光三分库
新江湾十景“梅映忠烈”——忠烈石景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碑
陈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场,从闹市的街头巷陌到僻静的城乡角落,散落着无数见证民族屈辱与抗争、铭记历史与不屈坚韧的抗战遗迹。它们不仅是凝固的历史符号,更承载着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精神密码。如何让这些遗迹“活”起来,让年轻一代读懂硝烟背后的家国情怀?如何让红色印记融入日常生活、让伟大抗战精神代代相传?这正是当下上海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命题。 ——编者
在虹口天通庵路、同心路与宝山路的交会处,淞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静静矗立。它曾亲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激荡,也见证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的炮火硝烟。如今铁轨虽已消逝,历史的印记却从未褪色。当地不仅在路口设立遗址纪念保护标志,更以抗战遗址为精神内核,在车站原址上打造出860平方米的“时光月台”。这个集居民区党群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客厅,处处可见火车站元素的设计巧思。这里既是社区议事的平台,也是小微文创的摇篮,更是青年主理人挥洒创意的舞台。昔日的汽笛声声,化作今日的门铃叮咚;晨练的活力、午后的咖啡香、傍晚文化沙龙的人气,在这方“宝藏天地”交织共生,历史的记忆在日渐浓厚的邻里情中愈发清晰可触。
岁月留痕
历史记忆融入寻常朝夕
海宁路与乍浦路路口,96岁的胜利电影院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社交媒体上,身穿阴丹士林布旗袍、撑着桐油纸伞的主播们,常以这栋弧形欧式建筑为背景定格身影。
这座始建于1929年的影院是虹口影剧院“金三角”中唯一留存的成员。它见证了上海电影行业的百年变迁,名称更迭更印刻着特殊的历史轨迹:1942年被日本商人改名为“昭南剧场”,抗战胜利后更名“民光戏院”,1949年12月正式定名为“胜利电影院”——名字的变化中藏着对和平的珍视。
历史底蕴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消散。2022年,胜利电影院修缮工程启动,团队以1931年威利大戏院外立面照片为蓝本,复刻每一块砖瓦的复古模样。两年时光打磨,记忆上的蒙尘被轻轻拭去:西式主体建筑搭配中式正殿屋顶的海派韵味原汁原味,复古售票亭让人一秒穿越回旧时岁月,门厅米色与紫色拼接的水磨石地板参照美琪、大光明戏院设计成V字形纹样,暗藏“胜利”的深意。
当人们为这栋近百岁建筑的复古风貌驻足时,它早已超越网红打卡地的意义——从“昭南剧场”到“胜利电影院”的名字变迁,以及各种寓意“胜利”的建筑细节,都在悄悄唤醒那段关于抗争与新生的集体记忆。
将红色印记融入寻常朝夕,上海还有更多实践。始建于1939年的上海白马咖啡馆,曾是犹太难民的心灵港湾,历经严谨的历史回溯、旧物复刻与精心修缮后,最大程度复原了建筑风貌,如今已蝶变为举办各类摩登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而在上海近代教育史上留下短暂却璀璨印记的雷士德工学院,曾历经抗日战争炮火洗礼,经保护修缮、更新设计与环境提升后,不仅恢复了英国哥特复兴风格与装饰艺术派风格,更重现了双翼飞机的独特建筑造型,如今成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的“大本营”。
“城市建设带来剧变,一些建筑因各种原因已消失,但挖掘更多承载特殊记忆的抗战纪念地,我们仍大有可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永毅深耕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为例,阐述其“馆园合一、文旅交融、史艺共生”的独特格局。
宝山曾是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位于友谊路1号的宝山孔庙大部分建筑被日军炸毁。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在孔庙旧址上扩建了一个长江边的公园;2000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在公园内落成开放。如今,纪念馆与公园环境有机相融:市民走进公园,抬眼可见上海淞沪抗战纪念碑,晨练或散步时会途经“警示钟”“汇聚”“历史涟漪”“结-1937”“历史之门”等一系列纪念艺术装置,一场无声的历史缅怀悄然发生。这些历史印记的载体,不再是孤立的“纪念符号”,而是与晨跑的脚步、孩童的笑声交织,构成烟火人间的温暖图景。
卢永毅教授还建议,对部分遗址可通过立牌、铺地设计等形式唤醒记忆。笔者走访发现,“新江湾十景”中的“忠烈石景”便是如此。1935年,江湾民众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江湾战场牺牲的烈士,在重建家园时立起忠烈碑(现藏于中共一大纪念馆)。如今,忠烈桥畔建起忠烈石景,栽种梅花,得名“梅映忠烈”,与“河畔晚钟”等景致共同在滨水绿地勾勒出“水韵江湾”的特色。
时空转译
保护传承实现当代表达
城市在生长,历史记忆既要以匠心守护,更需以时空转译的创意实现当代表达。四行仓库码头旁,西墙密布的弹痕是淞沪会战最直观的印记。修缮时,工匠以激光扫描定格每道弹痕的三维坐标,用可逆转纳米材料填补砖缝——既加固了建筑结构,又完整保留了战争痕迹。当游船在苏州河上驶过,人们远远望见这些未被“抹平”的伤痕,心灵的震撼无以言表;再看周边咖啡馆里悠然落座的人们,伟大抗战精神、城市的温度与人民的幸福感在此刻具象交融。
与四行仓库隔晋元路相望的光三分库,同样是抗战历史的见证者。不同于西侧灰白色调的四行仓库,这里在保护历史建筑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局部采用简洁的ArtDeco装饰:红墙白柱相映,柱间黑色油漆面的横向钢质长条形高窗富有韵律,尽显典型仓储建筑的特色。据悉,这里将引进世界级摄影艺术博物馆,未来将成为苏州河畔亮眼的文创艺术体验空间。
金山枫泾镇油车弄2号的钟伯庚老宅,西侧封火墙上密布着1937年日军空袭留下的弹痕。为保留这份“创伤性遗产”,修复团队实施了“微创矫形”手术:20名工匠以每天1至2厘米的精度,将墙面缓缓“扶正”。修缮后的弹痕墙,不仅成为抗战红色纪念点,更成了当地历史建筑功能活化的起点。以此为契机,当地用VR技术开发点位全景漫游功能,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线上参观红色景点,深入了解枫泾故事。
上海对抗战遗迹的考证、挖掘与保护,从未停留在“冻结历史”的层面,而是通过多元形式,将历史转化为保留底蕴与温度、触手可及的建筑肌理。当红色印记融入城市血脉,它或许是路过时瞥见的一道弹痕,是在老仓库里喝到的一杯咖啡,是在公园或滨水步道上的所见所闻——这些细碎的日常接触,正在续写出鲜活的传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