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内地拥有很多优秀的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企业,全球领先。所以我们积极推动引入内地企业到香港,既为内地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也为香港赋能,助力本地生态圈的整体提升。”
昨天,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迎来首个“全球主题日”,一场关乎亚洲乃至全球金融科技未来的深度对话在黄浦江畔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InvestHK)金融服务及科技、可持续发展环球总裁梁瀚璟在接受采访时对上海金融科技发展的速度、行业企业的规模以及服务的效率等方面印象深刻。
今年的外滩大会首次邀请了亚洲另两大全球金融科技盛会的主办方同台对话,实现了上海外滩大会、新加坡金融科技节、香港金融科技周三大亚洲顶级金融科技盛会第一次聚首上海,凸显了上海在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全球金融科技版图中的亚太力量。
开启对话与合作
有别于“同行是冤家”的狭隘认知,尽管同处亚太地区,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上,上海、香港和新加坡三个各具特色的地区,在外滩大会上开启对话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大做强成了重要的讨论议题。
梁瀚璟表示:“外滩大会搭建了极具价值的交流平台,为推动与上海及多地的协同创新开拓了切实有效的合作路径。”在梁瀚璟看来,香港作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及“超级联系人”的独特优势,可以帮助内地优秀企业“借港出海”。
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主办方GlobalFinance&TechnologyNetwork(GFTN)组织的论坛则聚焦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跨境金融创新。来自东南亚多国的银行及支付机构代表分享了该区域通过双边合作推动支付体系互联互通的成功案例。
GFTN论坛联席首席执行官James Boey表示:“很开心能与外滩大会组委会共同发展这一重要的对话平台,为金融服务的未来发展谱写新篇章。我们期待深化与上海的合作,也欢迎中国金融科技从业者深度参与,与全球的思想和创新碰撞交流。”
上海影响力与日俱增
除举办首个全球主题日外,主办方的统计显示,2025年的外滩大会还邀请到了美国、新加坡、以色列、英国、德国、印度尼西亚、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国际嘉宾与会。大会的国际化水平背后,是上海作为金融科技中心在全球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2024年9月,上海出台《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推出7方面31条举措,提出力争用3至5年把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引领性的金融科技中心。作为核心功能区的黄浦区,每年拿出不少于5亿元的产业政策资金,对顶尖创新主体给予最高1亿元的支持。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4)》显示,上海已连续两年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总体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印尼领军支付企业Dan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Vince Iswara在参加外滩大会期间曾说道,上海和中国对亚洲初创企业有特别的吸引力:“很多数字支付创新都起步于上海,这里是全球数字科技企业,特别是新兴市场创业者的向往之地。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创新仍然层出不穷。”
从跟随到领跑输出
金融科技行业作为舶来品,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企业都处在跟跑状态。然而从移动支付开始,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模式创新、应用创新就层出不穷,开始和全球领先水平并跑甚至是超越。这一点,在2025年的外滩大会上也得到了印证。AI将为银行业带来哪些变化,智能体应用如何重塑银行和保险的生态和未来……外滩大会上热议的这些话题,显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正紧扣前沿科技。
与此同时,AI驱动的创新型金融科技产品正不断涌现:第一个AI付产品——支付宝AI付在外滩大会上首次亮相;蚂蚁保在外滩大会上发布了基于大模型技术的智能保险顾问“蚁小保”;蚂蚁财富在大会上发布了AI投研助手、AI运营助手和AI内容创作助手……外滩大会主办方介绍,今年大会期间200多家参展企业有30多项科技成果是首次亮相。有专家认为,得益于不断涌现的创新,金融科技行业出现了从“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的转变,近年来国内金融科技行业向全球开展技术和模式输出的案例越多越多,让更多人享受到了金融科技带来的普惠服务。 本报记者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