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 赵冷月书法
张立行
“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最近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拉开帷幕,观众并不仅仅满足于欣赏赵冷月的艺术,他们更渴望通过展览探寻是哪些因素令当年“功成名就”的赵冷月居然如此“大胆”“逆势”而变?
今年是赵冷月110周年诞辰。如果赵冷月终其一生始终坚持他早、中期的书法创作路径,那么,我们今天最多纪念的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当代优秀书家。但是,正是由于30多年前赵冷月石破天惊的大无畏变革,才成就了一位海上书法大家的横空出世,才有了至今仍然谈论不息的有关书法创作和文化创新的种种话题,也才让我们在对赵冷月绵长的怀念之余格外珍惜他那股独特的开拓者勇气。
充满生命的体验
赵冷月的书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的狂飙突进,而是数十年对传统经典孜孜不倦的钻研和传承。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临池学书,主要师法晋唐楷书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一脉的行书,打下了极其坚实端正的功底。这一时期的作品法度严谨,用笔精到,显示出他对传统经典的深刻体悟和驾驭能力。在打下帖学基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金石碑版世界,大量临习汉隶、北碑、摩崖石刻等。他有意将帖学的流畅韵致与碑学的雄强古朴、金石气相结合,逐渐褪去早期的秀美,增添了生拙、厚重、奇崛的气质,初现个人面貌,但仍在传统的框架内融合与探索。这可视作他入古并开始转型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为赵冷月带来了巨大的名声,他被视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杰出的传承者。
从1990年前后赵冷月75岁左右开始,他主动逐渐放弃部分已经驾轻就熟、能够展现他深厚传统功底、符合大众审美的所谓“好看”的书法,开始追求“大美若丑”“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他的书法初看“歪歪斜斜”“笨拙不堪”,打破了传统结字的黄金法则(如匀称、平衡、对称),追求超越具体点画和形质的整体气象和神采,致力于表现一种内在的生命力、磅礴的气势和天真的趣味,而非外在的工整漂亮。这种思想与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的理念一脉相承。他书法的极致的“破体”与空间构成打破了书体界限,将楷、隶、行、草甚至篆书的笔意和结体方式熔于一炉,创作出难以用传统书体定义的“破体书”,字的大小、疏密、正欹对比极其强烈充满了冲突感和戏剧性。他将每个字、每一行都视为一个视觉空间来处理,注重黑白、虚实的分布关系,其章法看似混乱,实则精心安排,具有极强的现代构成感,仿佛在纸上进行了一场抽象绘画的创作。他故意摒弃流畅滑腻的用笔,代之以迟涩、枯涸、顿挫的线条,追求一种“屋漏痕”“锥画沙”般的老辣苍茫之感,将早年钻研碑学的积淀彻底释放出来,充满金石剥蚀的残缺美和历史的厚重感。这种线条看似粗糙,却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他的某些作品,尤其是大字,常常流露出一种孩童般的稚拙和天真。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返老还童,卸下所有技巧的包袱,直抒胸臆,充满生命的体验。
冷清但并不孤单
赵冷月的书法变革创新颠覆了许多人的审美认知,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沸腾”展策展人王立翔先生称赵冷月当时是“孤勇者”,学术总监陈振濂教授则赞赏他是“殉道者”,为什么赵冷月的书法变革会显得如此悲壮?
陈振濂教授分析说,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沈尹默先生积极呼吁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毛笔字以来,书法的推广效果显著,也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了不少书法爱好者。沈尹默和白蕉、潘伯鹰等都是以传统的“二王”和褚遂良“唐楷”的秀美书风名世,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海上书坛也多以“二王”和“唐楷”书风为主,大家的审美也基本以此为标准。所以,赵冷月的变革创新之作一亮相,很多人不习惯。1995年在一次研讨会上,不少与会者质疑赵冷月,赵冷月也顿感压力巨大。他在家中反复播放研讨会的录音,一言不发。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汲取其中有益的意见,继续推进他的创新变革。
“虽千万人吾往矣”,赵冷月站在时代的潮头,虽有点冷清,但并不孤单。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逐步理解并加入其中。其时确实也有一批青年书法家紧紧追随赵冷月。赵冷月的变革创新并非偶然的兴之所至,而是“蓄谋已久”,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美学颠覆。
也是拜时代之赐,他的视野豁然开朗,寻找到了合适的变革契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门大开,各种中外文化艺术思潮风起云涌,纷至沓来。陈振濂教授说,这对于书法界一些意识比较超前的人来说是“猝不及防的刺激”,他们不甘“落后于其他艺术门类”,因此,他们比以往的书法家“更注重时代性与先锋性、前沿性”,赵冷月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开拓者之一。就赵冷月本人而言,虽醉心于书法艺术,但他曾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广告装潢公司,广告设计要求其从业人员与时俱进,运用最具时代元素的创意设计广告产品,所以赵冷月先生对于外部的各种文化艺术时尚思潮一直十分敏感和关注,这也成为今天讨论他变革创新的不能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回眸书坛,赵冷月的变革创新已得到学术界、书法界广泛的认可,认为他的探索极大地拓展了书法的表现疆域,赋予了古老的书法艺术以现代性的阐释,是一位具有哲学思辨和现代眼光的艺术革新家。今天可能已有更多的后来者比过去的赵冷月走得更远,书法变革创新的氛围也可能更为宽松。但赵冷月当年遇到困境时“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超然坚守的心态和精神依然值得记取,这也是我们纪念赵冷月的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