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我与郑逸梅日记 纸帐铜瓶室的墨香与印痕
第15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5-09-20

我与郑逸梅日记

祝淳翔

记忆中应该是在读大学时开始接触郑逸梅老先生的作品,依稀记得当时手捧中华书局初版《艺林散叶》,翻开素净封面,铅字油墨气息扑鼻而来。内容呢,短小隽永,极类描写魏晋人物的《世说新语》,读来颇有兴味,同时使我对民国时期众多文学艺术界人士留下印象,得到最初的启蒙。

此后也是机缘巧合吧,近年来一脚踏入文史写作乃至编辑领域的我,多年后又因缘际会,认识了老先生的孙女有慧女士,继而得到整理郑逸梅日记的机会,并耗费一年多时间,将老人家存留至今的三十余万字日记录入电脑中,最终成功出版,递到广大读书人手中。对此感受复杂,可谓庆幸与忐忑并存。庆幸的是经我之手,让一部郑逸梅未刊作品得以面世,算是功劳一件;同时也陆续发现书中若干不该有的讹误,令我汗颜,希望重印时修正。

透过郑逸梅日记,这位长期浸淫于文史写作的老辈学者的面相变得立体而有血有肉,他如何处世,关心什么,读哪些书,与哪些人交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天早起买菜,上下午辅导学生,夜间备课,时不时地到外校听课学习。又总是忙里偷闲,利用空余时间,赴书店购书,找朋友聊天。这时期的日记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从朋友处听来的各种资讯,有些算是八卦新闻,令读者了解许多文化人(主要是旧派人物)所经历的种种甜酸苦辣,人事变迁。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已是社会知名人士的郑逸梅,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与更多人交往。此时朋友圈已极大拓展,有许多陌生人慕名而来,日记中时常见到刊物编辑、外地甚至外国的研究者、大学生等等,而始终不变的,是他依旧笔耕不辍,将时间用在读书写作上,体现出书生本色。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