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大材”北非显大用 “极限”施救赢敬意 上海医者在摩洛哥的生死守护
第4版:要闻 2025-09-20

“大材”北非显大用 “极限”施救赢敬意

华山医院高堪达用专业和热情架起一座生命与友谊的桥梁

当一位来自中国三甲医院的骨科专家来到物资人手无一不缺的偏远医院,这是“大材小用”吗?

面对资源匮乏、语言不通的重重困境,援摩洛哥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高堪达用700多个日夜作答。

没有放弃的理由

在摩洛哥塞达特省哈桑二世医院,当看到一位被送到急诊室、左腕血流如注的年轻人时,仅仅拿着清创器械包和无菌手套的骨科医生高堪达,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个“没有”:没有止血带,没有紧急送往手术室麻醉的“绿色通道”,甚至没有足够的光线进行伤口探查。

人命关天,“没有”不是放弃的理由。高堪达一边徒手按压止血,一边拜托当地护士打开手机电筒照明。小伙子的伤口只有8毫米,血液却从中喷涌而出。“是锐器伤导致的桡动脉破裂。”高堪达内心下了判断。他快速实施局部麻醉,拿起刀片,果断延长伤口,在伤口边缘找到了断裂的桡动脉两端,飞快地予以结扎。血止住了。

此时,清创车、护士的双手和高堪达的白大衣上都是血迹斑斑,然而整个急诊室医护团队都长舒了一口气。在静脉补液后,小伙子的状态逐渐稳定,转危为安。

仁心柔情守异乡

哈桑二世医院是塞达特省最大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覆盖约70万本地居民,为低收入人群,尤其是贫困的农民和牧民提供近乎免费服务的“兜底医疗”。

资源有限。为了救治更多病人,“纱布是剪成一小块一小块用的,一袋生理盐水可能要给多个病人用,麻醉医生可能无法及时出现,无菌条件也有待改善”。甚至95%以上的病人不懂法语,更不懂英语,只会说当地的阿拉伯方言。即使在出发前突击学习了半年法语,高堪达发现,医患沟通几乎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墙。

“干就行了。”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高堪达和同事们摸索出了自己的沟通方式。“我们更多是凭借临床经验做出快速判断,尽快为患者处理伤势。很多时候,做一个手势,患者就能理解我们的意图。”在有限的条件下,将所有精力集中于最关键的治疗环节,在这种看似“简化”的诊疗背后,是对患者病情的体察和以生命为先的关怀。

中国医生的担当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是高堪达选择援摩的个人情怀。当有机会去援摩医疗队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的每一次救助与关怀,都被摩洛哥人民深切地感激着。一位怀孕的女士因脚底踩入金属异物,又无法拍摄X光片,被多家诊所“婉拒”。看着她痛苦而哀求的眼神,高堪达决定为她尝试手术。根据体检确定异物大致位置,小切口探查,钢针被顺利取出。这位激动的母亲抓起他的手,献上了摩洛哥最珍贵的“吻手礼”。那一刻,语言障碍消弭于无形,医者的仁心赢得了最直接的敬意。

如今,两年的援摩任务即将画上句点。高堪达说,最大的遗憾是错过了女儿的中考,但在女儿心中,父亲做的事情很伟大。从上海到塞达特,高堪达用专业、经验和一颗炽热的心,在中摩之间架起了一座生命与友谊的桥梁。 本报记者 左妍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