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申城上午试鸣防空警报 守护长者记忆,缓解家庭照护压力 广告 “我和新民晚报一起向100岁迈进”
第5版:上海新闻 2025-09-20

“我和新民晚报一起向100岁迈进”

访新民晚报同龄人、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张芝

张芝在朗读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撰写、刊于1982年元旦《新民晚报》复刊号上的一段话 本报记者 陈炅玮 摄

张芝给新民晚报的题词

扫码看视频

“《新民晚报》既不是摩天飞翔的雄鹰,也不是搏战风雨的海燕,更不是展翅万里的鲲鹏。它只是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之家的燕子。”当这句新民报人再熟悉不过的话,由张芝诵出,真是非常特别、非常亲切。

张芝出生于1929年9月,与《新民晚报》同年同月生,标准的“同龄人”。在《新民晚报》和张芝共庆96周岁生日之际,我们特意请这位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朗读老社长赵超构撰写、刊于1982年元旦《新民晚报》复刊号上的这段话。

“为了朗读这段话,我还特意作了准备,做了功课。”张芝说。

在打印出来的这段话上,张芝作了不少专业记号,帮助她自如地掌握节奏。因赵超构文中有“卑之,毋甚高论”这句文言,张芝还特意去查了这句话的出处。

张芝出生于北京,10岁那年移居上海。1946年,张芝17岁,她从广播里听到金都电台招聘国语和英语播音员,前去应聘,因她国语纯正、英语发音也标准,当场录取。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一年的5月1日,同样是17岁的《新民报》创办了上海版,总主笔,正是赵超构。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民营电台实行军管,组织所有播音员学习。1952年,几十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民营电台合并成立联合电台,次年,联合电台并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张芝被分到播音组,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当张芝回忆70多年前,第一次播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台号时,仍然非常激动:“我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播音员了。”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成立,由于电视主持人还未培养到位,张芝又成为上海电视台第一位主持人、第一条电视新闻的播出者。

96岁的张芝依然思维清晰,相当健谈。她喜欢体育,坚持读报。“我通过看报纸,能够知道国内国际发生了什么大事、要事。”张芝说。

有意思的是,张芝的丈夫朱曾汶,也是《新民晚报》的老作者、老朋友。1945年,他大学毕业以后,进入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工作,跟很多新闻界的编辑记者成为好朋友,他以“麦黛玲”为笔名,在报刊上写文章介绍电影。1947年,上海《新民报·晚刊》的副刊上发表了好几篇麦黛玲撰写或翻译的关于电影的文章。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副刊《夜光杯》的主编、朱曾汶的老朋友秦绿枝专门登门约稿。朱曾汶又与《新民晚报》再续旧缘,成为《夜光杯》的重要作者之一。这一写,就写到了2014年6月。就在这年冬至,朱曾汶去世。从23岁的青年到90岁高龄,朱曾汶为《新民晚报》写稿,贯穿了他长长的一生。

采访结束了,我请张芝为我们写一句话。她提笔写道:“我和新民晚报一起向100岁迈进!” 本报记者 李天扬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