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
金山首家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室成立 广告 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希望通过我的力量助女孩圆梦
第6版:综合新闻/广告 2025-09-24
看到本报报道后,一位老人揣着报纸走进市慈善基金会

希望通过我的力量助女孩圆梦

王毅(右)和小顾拿着9月2日的新民晚报,在上海建桥学院首次见面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徐程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爱心窗口的工作人员依稀记得,9月3日上午刚开始工作,就有一道熟悉的身影推着自行车赶来,手里还拿着份报纸。

9月2日,本报刊登《千里跋涉只为接你赴大学之约》报道,讲述了贵州纳雍县锅圈岩乡姑娘小顾的遭遇。这个大山里的姑娘今年被上海建桥学院录取,可家里条件拮据,加之自己在暑假干农活时左腿骨折,让她一度萌生了辍学的念头。

68岁爱心市民王毅此前已经资助了多位大学生。“当年我求学期间,刚好经历特殊时期。‘上山下乡’回到上海后,才一步步完成了学业,深切感受到知识能改变命运。”他告诉记者,这一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女孩儿圆梦。

每月提供生活捐助

昨天下午,记者见证了一场爱的奔赴、一次温暖的接力——王毅和上海慈善基金会工作人员来到临港,在上海建桥学院雷锋馆里,见到了刚上完课、坐着轮椅的小顾。

王毅称本意是全额资助学费,在得知学校已通过各类资助政策为小顾同学解决学费问题后,决定转为向她提供每月1500元的生活捐助,减轻她的生活压力,托举这份年轻的梦想。

“学校派了辅导员千里迢迢陪我一起报到。由于我左腿骨折,入学后将我安排进了爱心屋,不用每天上下楼梯,一日三餐也有志愿者为我送餐。”在上海,小顾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一次次温暖,她说自己是幸运的,遇到了有爱的学校和好心人。

“你的求学之路,不仅是你个人的奋斗史,亦将激励更多青年人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王毅给女生写了一封信,“让我们共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相信在社会、学校、爱心人士的共同关心下,在你顽强的拼搏中,美好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见小图)读着王爷爷写的信,小顾的眼眶有些湿润。她说,等自己腿好了,也会报名去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或者找一些学校附近的兼职工作。

老人家中十分简朴

巧合的是,王毅也是一位文物鉴定专家和收藏家。临港之行,他还向上海建桥学院雷锋馆捐赠了多件珍贵的收藏。记者了解到,该校雷锋馆是申城高校中首家雷锋主题纪念馆,建校二十余年来,上海建桥学院坚持用雷锋精神铸魂育人,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中。

“获悉王毅老先生要捐助小顾后,我们也专程上门拜访。王毅老先生的家很简朴,他穿的衬衫衣领也有些破了。”上海建桥学院老师向记者透露了小细节。昨天的合影中,王毅也主动蹲下,和小顾对视的那一刻,让人动容。

“学校一定会培养好、照顾好、关心好小顾同学,请她的家人和王毅老先生放心。”上海建桥学院党委书记杨伟人表示,欢迎王毅老先生常来学校走走看看。

更多人愿意“手拉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手拉手慈善结对助学”项目成立三十年。项目采取单位与个人结对、个人与个人结对的形式,帮助家境困难的大中小学生克服暂时困难,顺利完成学业。2025年以来,“手拉手慈善结对助学”项目已完成新结对大中小学生275名。三十年来,“手拉手”助学项目让申城的善意涓流汇成江河。随着慈善公益意识的日趋普及,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伸出温暖的手,拉起一个个暂时陷入困境的学子。他们传递的不仅是助学金,更是一种信念——知识改变命运,爱心改变人生。 本报记者 郜阳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