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
老字号向敬老机构捐赠月饼 纽崔莱健康慈善慢跑10月18日开跑 “桦加沙”接近强度极限?不正确! 向红其拉甫边检站捐赠御寒物资 “钻”入风暴中心获取核心数据
第8版:综合新闻 2025-09-24
沪港两地气象部门联动,双机飞进“桦加沙”风圈

“钻”入风暴中心获取核心数据

今年“风王”登场——9月18日夜间第18号台风“桦加沙”(Ragasa)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这个名字源自他加禄语,意为“迅猛”。它的表现如其名,短短数日升级为今年首个超强台风,直扑我国广东沿海。

面对来势汹汹的“风王”,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野外观测党员突击队驾驶飞机逆风而行,冲入了台风的风圈,获取风暴核心的珍贵数据。

双机联动

9月23日傍晚,海南琼海博鳌机场,一架涂装着“空中国王”字样的飞机起飞升空。这是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野外观测党员突击队的“空中实验室”,顶着风飞进了“桦加沙”的七级风圈里。同日,香港天文台的探测飞机从另一侧飞入“桦加沙”的影响区。这是沪港两地气象部门依托亚太台风中心协调组织,继去年台风“潭美”之后的再次联手,使用有人飞机同时深入台风内部开展观测试验。

“这是又一次的探索和飞跃。”昨夜,上海台风所副所长汤杰完成飞行试验后告诉记者,此次飞行与去年首度双飞探测台风“潭美”相比,无论在协同程度还是科学目标上都实现了跨越。“去年,飞机各飞各的,一天一个航次,路线不沟通,数据也没有实现实时共享。而这次,我们提前策划、密切协同,上午下午各安排了一次联合航次,真正做到了‘双机联动’。”

据汤杰介绍,香港天文台的飞机飞行高度更高、位置更靠近台风内核,主要执行下投式探空任务,将一个个小型探空仪从高空投放,实时传回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的垂直廓线。“正是这些来自台风核心区的数据,为我们最终确认‘桦加沙’达到超强台风级别提供了根本依据。”上海台风所的“空中国王”则选择切入台风外围云系,利用机载云雷达(KPR)、大气要素传感器(AIMMS)和云微粒子观测仪(CAPS),对台风外核区的云物理结构、气溶胶分布、中低层温湿廓线及洋面风场进行精细化扫描。

“我们获取了大量关于台风边界层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一手资料。”汤杰说,“这次观测全方位捕捉了台风‘桦加沙’内部三维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七级风圈的扩展趋势等极为珍贵的数据,都是未来改进预报模型、深入研究台风结构演变以及七级风圈的关键‘输入项’。”

主动“入圈”

普通人避之不及的台风,科学家却要主动“钻”进去。“因为台风是个‘黑箱’。”汤杰解释道,“卫星看得见它的外形,地面雷达能扫到一部分结构,但台风内部的三维热力、动力过程,尤其是核心区域的能量交换机制,只有靠飞机直接观测才能揭开。”他举例说,台风强度突变、路径诡异偏移,往往就发生在近海阶段,而现有观测手段对近海台风的捕捉仍存盲区。“拿到的真实数据越多,数值预报模型就越‘聪明’,预警就能提前更久、更准。”

紧密协作

2024年,沪港首次联合开展双有人飞机探测台风“潭美”,实现了我国南海台风飞机观测的历史性突破。这次,面对更强、更复杂的“桦加沙”,双方再次携手,技术更成熟,协作更紧密,更标志着我国台风观测能力正从“跟跑”迈向“并跑”。

为什么要采用有人机开展试验?汤杰解释说,相比无人机,有人机载重强,飞行灵活,机动保障能力好,而且在试验过程中,很多探测设备需要及时操作。世界各国也多采用有人机观测台风,比如,昨天美国气象部门同时起飞了三架飞机来观测当地的一个台风。

据了解,本次试验依托“近海台风强度变化科学试验”项目支撑,由亚太台风中心和上海台风所联合海南省气象局、极天目遥感、楚天通航等单位共同实施,并得到海南当地气象部门全力保障。22日傍晚的测试飞行已确认所有设备状态良好,23日起正式展开多轮次观测。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