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演得太好太专业了,还以为是健全人扮演盲人,没想到10个演员全是盲人!”在市群艺馆日前举办的“群星闪耀”上海群众文艺精品惠民展演活动中,原创音乐小品《无障·爱》获得了观众和专家一致好评(见图)。下个月,这个在第二十届群星奖上海赛区获“优秀作品奖”戏剧类第一名的特殊节目,将代表上海赴成都参加群星奖全国比赛。这是盲人演员首次问鼎群星奖上海赛区,他们将把充满城市温度的上海故事讲给全国听。
作为中国群众文艺的最高奖项,群星奖每年由各地方组织初评,汇总三年优秀作品参与半决赛,最终选拔最顶尖的节目角逐奖项。原创音乐小品《无障·爱》由上海市残联、普陀区残联和上海诺宝美爱融合艺术中心共同出品,继获2023年上海群文优秀新作戏剧类第一名后,又过关斩将脱颖而出,不仅是对这部阿卡贝拉作品艺术水准的肯定,更彰显了它传递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
打破“弱势标签”
正如评委和观众误以为这是健全人在扮演盲人,而很难相信真是盲人本色出演,长期以来残疾人尤其是行动不便的盲人往往受到社会上很多误解。全盲演员之一王莉感慨地说:“以前别人看到我们只会想到我们很不容易,需要帮助,但通过这部作品,现在大家会从舞台表演开始相信我们,然后逐渐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能力……”她的心声道出了《无障·爱》想要表达的节目内涵和社会价值——打破视障群体的“弱势标签”。
导演王丽鹤在谈及创作初衷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节目,真实传递视障人士的心声。社会上对残疾人士往往存在一些误会,比如有时过度帮助反而会造成困扰。事实上,残疾人更渴望平等的尊重与真诚的交流,也希望有更多机会走出家门,去感受这个丰富多元的世界。”诺宝美爱融合艺术中心创始人于欢也说:“团队成员们从排练时的陌生到生活中的熟悉,早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希望通过真实生活的艺术呈现,让更多人看到人与人之间共处的可能,真正走进彼此的世界。”
克服生理局限
尽管这些全盲演员或多或少在盲校学习过艺术或参加过表演,有的还参演过以盲人“不靠谱”乐队成长故事为原型的公益电影《奇迹乐队》,但排练一部阿卡贝拉音乐小品还是有不少困难。“比如举手,他们一人一个样。有时候动作实在说不清楚,我们编舞老师只能抱着他们,手把手地教。”王丽鹤说。
执行导演凃传法补充说:“视障演员进行舞台演出面临的困难远超想象,动作与表情的精准表达、舞台环境的自如掌控、行走路线的稳定把握,每一项都需要克服生理局限。他们只能通过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练习,让动作形成肌肉记忆,才能在舞台上流畅地表演。”考虑到视障者学习舞蹈非常困难,导演还特地请编舞老师设计踢踏舞动作,让演员穿上踢踏鞋,通过声音让他们更容易把动作与音乐结合起来。
胜出不靠“卖惨”
《无障·爱》是此次上海选送参加群星奖总决赛的唯一一支残疾人团队,为了这一突破,不仅演职人员付出了许多努力,市残联、普陀区残联以及上海诺宝中心也从资金、场地和食宿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还有上海电影制片厂配音导演、资深音乐制作人等许多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共同托举起这个“无障‘爱’”的梦想。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参加向全市群文团队敞开大门公平比赛的原创新节目,《无障·爱》没有渲染悲情,而是用幽默和温情呈现视障者的真实生活,节目胜出不是靠“卖惨”,而是硬实力。正是这样的艺术感染力更能让人共情,有的观众在看完演出后专门去观察自家附近的盲道,发现被共享单车占用,就自发组织起盲道维护活动;上海几所高校的志愿者团队开始学习正确的视障帮扶礼仪,避免“强行搀扶”“大声喊叫”等误区;甚至有市政部门联系团队,探讨“如何从视障者视角优化公共设施设计”……这样的结果令人欣慰,《无障·爱》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无障碍理念传播的载体。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