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飞
雕工们在吉子上呈现的世界,也是一个袖珍的虚拟的世界,如此精彩,有世间百相,人间烟火。因此,包罗万象的吉子和包罗万象的世界连呼吸都是相通的,虚幻中却又是如此地真实。
所谓吉子,其雕刻图案与纹样首先以吉庆见长。尤其是与吉子搭配使用的“一根藤”工艺,回环多姿,机巧重重,不似普通花板的呆滞,而使其具有月光萦绕般的神韵,半遮半掩,令人遐想。雕工细致的吉子嵌在中间,一个作为藤,一个作为果,藤长果硕,正中了古人“子嗣绵延,家宅安宁”的夙愿。
于是,你会看到掌间木质的乾坤,落满星光,各种图案依次呈现。蓬勃的葡萄叶间,肥硕的松鼠轻盈跳跃,石榴绽裂的纹路里淌着百子千孙的憧憬,嫣红的寿桃晕染着长寿的密语……最令人莞尔的,当数那翩然的蝠影,当你看到一只蝙蝠高飞于顶,请不要诧异,“福与天齐”的祝祷已悄然写入流动的云纹。若遇口衔乐器的双蝠比翼而行,谓之“福庆”的乐声也会突然奏响。只消靠近它们,那些凝固在吉子中的祈愿便次第苏醒,萦绕着的吉祥如意纹、寿纹、铜钱方孔里,藏着圆满与福气。
俗话说:“人生在世,半世在床”,但你是否设想过与狮子共眠?甬式大床上,就有独特的倒挂吉子,九狮、六狮、双狮……全凭主家的喜好,它们或在暮色里屏息,尽显守护的威严;或踩着五福捧寿纹满床游走,灵动而惬意;或卷着绣球探出头来,憨态可掬,像是嗅探着春日里的第一朵花开。更有趣的是,我还曾听说甬地匠人将民俗喜庆活动的“狮舞”表演,也复刻在吉子上,我们仿佛还能从那飘逸的姿态上,看透匠人雕下最后一缕鬃毛时的展颜一笑。
除了个体的造像,吉子的雕刻,还有大量的群像。它们有的来自人群,融入市井生活;有的是民俗人情的抽象化,来源于文学与地方文化、神仙人物、历史传说……还有我所钟爱并不断汲取创作养分的戏剧,都在这方寸之间,一一呈现,尽显大气。
我想古时的匠人们,也钟爱戏剧故事里的百味人生,与我仰望着同一枚月亮。那些以戏曲为题材纹饰的吉子,多是雕工最为精湛、体积最为匀称、摆放位置最为醒目的,也是现今藏家们收藏木雕吉子中的重点。也有人说,清朝的戏台上,“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三国戏的火热,也让雕刻纹饰的匠人们有了更具象的灵感。比如被毛宗岗称为“古往今来名将第一奇人”的关羽,便是代表。关云长挂金封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的吉子,在我看来尤其生动而悲壮,那一把夸张的青龙偃月刀,高悬如清冷的弯月,似乎也预示着他咯血的结局。匠人们一出压花技法,就将崇山峻岭下,刀、马、人激战方酣的惊险瞬间勾勒出来,小中见大,功力非凡。
很多时候,吉子就是故事的化身,人物造型准确,景物精细工致,仅是最简单的诉求。比如以八仙手里拿的道具为雕刻主题的吉子,象征“暗八仙”,就衍生了八仙的丰富经历与受人尊敬的形象,也有猴子骑在马上的吉子,象征“马上封侯”,一个富贵晶莹、十里长街的景象就已呼之欲出,这是文学中经典意象的使用,缠绵千古的情爱往事,有哪些模样呢?且看《西厢记》《白蛇传》《梁祝》《牛郎织女》的吉子花板;精忠报国又有哪些形态?木匠的锉刀能否感受岳母刺字时锥心的痛与坚定意志?或是丈量苏武牧羊时,在冰天雪地里的沉默与坚守;《二十四孝》《李逵探母》的孝心故事,更让人望之思乡……还有“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等主题吉子的盛行,仿佛让人相信,神灵也会过平凡日子,他们与民同乐,赐福人间。
徜徉其中,我总觉得十分像《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直教“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是群像的力量,也是几百年文化的积淀。遥想起苏轼曾独坐而叹:“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于我,却幸有吉子相伴,它们像生命一样活着,也融入了我的生活,无声似有声地倾诉着,活着的木头,活着的人生。
生活在江南这片饱蘸雨水雾气的土地上,匠人的笔下也衍生出不同的风俗民情。江南是蚕桑生产的重镇,杭州、湖州、嘉兴至今都有桑蚕养殖的浓厚氛围,蚕神信仰文化十分浓厚。然而,我们或许不清楚,这一区域的蚕神竟有马头娘、马鸣王、蚕花五圣、嫘祖等等,这些来源不一的神明,展现了江南地区与华夏大地各区域的文化交融,这一生动细节也自然地被吉子捕捉,并且不时通过雕工之手,徐徐呈现。
而百年过后的当下,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机缘呢?你看这木雕家具中的小小附件,竟然逐渐成为一件单纯的鉴赏品——它不再是谁的从属,而是被收藏者作为独立的木雕作品而收藏。现在有许多的藏家和木雕爱好者,已经对古董家具并不青睐,而是简单直接只要吉子,此举在当时被称为“搂眼睛”,甚至有收藏者为了收集吉子,在“宁式床”收藏市场里打转,却往往看到大床上的几十几百个吉子都早被“一网打尽”,留下那些空空荡荡的卯口。这当然有一丝悲凉与伤感,却也恰恰证明了吉子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它现有的声名。在我看来,吉子像是一种尚未拨云见日的风景,是一位把玩之间方得趣味的密友。我总会想,吉子上呈现的鲜活的人、鲜活的事件,拥有着古今共赏的魅力,或者说,正是当下生活的显影。
然而,时下关于对吉子雕刻艺术的专研,却几近于无,这显然与它的艺术魅力不匹配。且以这篇微不足道的文字,唤起访古与探寻吉子的风尚,与每一个钟爱木雕吉子的市井中人,建立具体的联系,并以此发掘甬作家具潜在的内涵和外延,发觉那万千图案中关于历史与世情的演变,以及古往今来共同追求的尽善尽美之生活。吉子“古木”的气息绵延,荡气回肠,温暖得令人陶醉或感怀,像最后一抹照进窗台的夕阳一样,安静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