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艇世锦赛圆满落幕 本文图片 记者 李铭珅 摄
陈云霞(左)、张灵合影
纪念衫很受欢迎
机器人“艇艇”表演
“参加上海赛艇世锦赛,不虚此行!”外国运动员的感慨,道尽了上海的独特魅力。昨晚,上海赛艇世锦赛闭幕,在淀山湖世界级赛道上激战一周有余,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成绩,更有藏在赛事细节里的中国文化、上海味道。从汉服衣襟到朱家角橹声,从冰背心清凉到咖啡香暖意,这场赛事让中外友人爱上申城、着迷中国文化,也让上海在打造“赛艇之城”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汉服与奖牌
闭幕式上的T台走秀,一群外国选手展示东方美学:穿唐装,披汉服,有人手持折扇摆Pose,有人提着鸟笼学步态,还有人拿起竹笛、琵琶试着拨弄两下,中国传统服饰与赛艇运动服相映成趣。
“这一周在宾馆里看了不少中国影视剧,里面的道具、服装引人入胜。”荷兰选手芬·弗洛林撑了一把小伞,指了指自己和其他正在摆Pose的运动员,“你看,大家穿上都觉得特别自豪。”此番来沪,荷兰队创造了历史,时隔29年再度登上八人单桨有舵手项目的世界大赛最高领奖台,且此次男、女队双双夺冠。“上海之行是我们赛艇生涯最宝贵的一段记忆。而最终的闭幕式,我们好好体验了一把中国文化,令我们深深着迷。”米克·迈克尔特意提了鸟笼、戴上小墨镜,发自肺腑地说。
连上海籍选手张灵、陈云霞都是头回穿汉服、戴簪花,她们趁着间隙和外国选手合影:“这样的交流比说话管用,一下子就亲近了。”帆船奥运冠军徐莉佳更带着大伙儿跳起了“科目三”,她坦言:“以前在国外比赛没机会这么‘晒’文化,这次在家门口当向导,挺骄傲的。”
橹声与水乡古镇
外国记者与世界赛联工作人员的朱家角之旅,是一场江南文化的深度打卡。在始建于1912年的江南园林课植园,感受古典园林的独特韵味,来自澳大利亚赛艇协会的帕特里克直言:“透过这些古建筑,我们能看到过去的历史。”
即便见惯了赛艇航道上的碧波翻涌,在朱家角的水上体验环节中,大家依旧难掩兴奋。橹声欸乃,水波荡漾,手中的相机和手机,不断记录着两岸白墙黛瓦的民居、蜿蜒水巷与形态各异的石桥,眼前的景致,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来到始建于1903年的大清邮局,传统火漆封蜡制作中国结挂坠的活动更是让众人跃跃欲试。
值得一提的是,2025世界赛艇锦标赛期间,青浦区同步推出文旅商体展联动服务:游客手持一张票根就能玩转青浦。其中,大观园、朱家角古镇推出了多项凭世锦赛相关证件享受景点免费、景区直通船免费等权益。
东方明珠与咖啡香
站在酒店观景平台,背倚东方明珠,眼前的城市天际线让中外选手纷纷驻足留影。希腊选手斯泰法诺斯更是幸运儿,他不仅在世锦赛上夺得金牌,还将留下参加上海赛艇公开赛。“能继续逛逛上海,体验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我特别期待。”他笑着说。
喜爱咖啡的外国运动员,也在上海这座“咖啡之城”找到了心头好。朱家角的一家咖啡店,成了英国队的每日打卡地。“每天一杯好咖啡,让我活力满满。”林多和维特开心地说。当记者告诉她们“上海拥有的咖啡馆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城市首位”时,维特略有所思:“难怪宾馆对面就有好几家咖啡馆,每个人口味不同,总有一款适合自己。”
维特此前已经连续两年来沪参加上海赛艇公开赛,每次组委会安排的文化之旅,都让她对上海的了解更深一层。“在苏州河上赛艇,和在英国参加牛剑争霸赛一样有趣。”她期待,未来上艇能像英国泰晤士河上的“亨利杯”皇家赛艇比赛那样,成为百年经典赛事。
冰背心与纪念衫
9月末的上海依旧高温难耐,英国残疾选手杰德里在帐篷里踩着自行车热身时,却感受到了别样的贴心。“这是我参加过最热的世锦赛,也是最有温度的世锦赛。”英国没有这么高的气温,但她并未感到不适,“你看,这是组委会给的冰背心,我第一次穿,之前从来没见过。”帐篷内,组委会提供的冰柜、冰水、冷风机等降温设施一应俱全。
纪念品商店里每天人流不断,外国选手几乎人手一件纪念T恤。墨西哥选手埃里克西斯一眼看中了一件白色长袖文化衫:上面印着上海元素,还画了一条龙,让他爱不释手。“这衣服是吸汗快干材质,训练时也能穿,特别实用。”据店员介绍,200多元一件的纪念衫销量最好。对运动员来说,把上海赛艇与中国文化“穿”回家,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本报记者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