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蒋荣
那已经是快60年前的事儿了,睡在青龙塔旁青龙寺大殿里的往事依旧历历在目,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青浦有一座北宋时期的古塔。
1966年10月27日早上7点,徐汇中学的46名同学和带队的刘高昀老师一起,带着行李铺盖在学校大门里的中央大道上分乘两辆带篷的4吨卡车,前去青浦县白鹤公社的青龙大队参加“三秋”学农劳动,其中初二(11)班有吴立文、施明亮和我报名参加。
卡车一到白鹤公社就停下了,因为从白鹤公社到青龙大队只有一条宽仅可通行手扶拖拉机的土路,卡车开不进去。我们一行人只能分乘3条农用水泥船,在小河里晃晃悠悠地被送到了青龙大队部。到了那里,我立即被眼前的一座微微倾斜的砖塔所吸引,因为我从小就知道意大利有座著名的比萨斜塔。听当地农民说,这座古塔叫青龙塔,建于北宋,至今快一千年了。不过,这座塔当时看上去破败不堪,塔基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大洞,碎塔砖一地,比人高的野草随风摇曳。
此时已过了吃中饭时间,大队部外五个行灶里的饭早煮好了。那餐中饭啊,我至今还“口留余香”,真是好吃啊,是真正的青浦“水晶”新大米。我都没来得及向菜碗里夹一筷青菜或萝卜干咸一咸嘴,三大碗饭就已经进了我的肚子。
安排住宿时,我们30位男同学一字排开,睡在青龙塔旁青龙寺大殿里一米高二十多米长、一边靠墙三边由花岗岩石条围着的高台上,上面已经铺了厚厚一层干稻草。我和吴立文、施明亮睡在了最靠外边的一侧。大殿屋梁上挂下三盏40W的白炽灯,作为照明用,门口装了几只供我们洗刷的自来水龙头和水槽。
第二天,我们三人被分配给了金家浜生产队的陆队长,由他带着我们和金家浜生产队的农民一起上大田劳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不到16岁的我和比我还小几个月的吴立文、施明亮一起担粪、沤肥、割稻……和农民一起踏着窄窄的木跳板,把成捆的稻谷挑到打谷场的高高的谷堆上。这期间我们仨几乎什么农活都干过了,手上和肩上的老茧磨破了又生出,终于越长越厚,磨不破了。到11月28日“三秋”农忙结束,我们也凯旋了。可以说,这次学农,不仅让我见识了农村、农活和农民,更锻炼了我的身体、意志和毅力,为以后走好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徐汇中学165周年校庆时,我找到已是耄耋之年的刘高昀老师,说起这段青浦学农的经历,他立马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临别时,他说希望我再去看看青龙塔那里的变化。第二年的10月27日,我们仨相约回到了当年的青龙大队即现在的青龙村。青龙禅寺已经整修一新,青龙塔也被保护了起来,塔基外有一块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吉云禅寺塔(青龙塔)”的大理石碑。我们久久地站在半个多世纪前曾经生活和劳作过的故地,思绪万千,最后都感叹:“真正的沧海桑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