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2日 星期四
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成为上海最年轻三甲综合医院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上午完成第100次发射 “孙氏手术”拆除“血管炸弹”
第6版:综合新闻 2025-09-29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上午完成第100次发射

30余载以全胜战绩书写金牌火箭传奇

2025年9月29日11时00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试验三十号卫星01、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成为我国第二型突破百发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创造了我国运载火箭历程中又一个新纪录。

“拼”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从戈壁深处的首次腾飞,到问鼎苍穹的百次辉煌,长征二号丁火箭在30余载的征途中,以全胜战绩书写“金牌火箭”的传奇。

1990年,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立项于新一代返回式卫星发射的迫切需求。1992年8月9日,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首秀”。当火箭裹挟着烈焰刺破天际,首飞成功的喜讯,宛如一针强心剂给中国航天注入新的生机。

1992年至1996年期间,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中国航天接连失利的被动局面和巨大压力下取得“三战三捷”,被称作三次“龙抬头”,并授予了“优质运载火箭”称号。此后,凭借着可靠性高、性能优异和安全性好等特点,长征二号丁成为我国近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发射的主力运载火箭之一。

“从第1发到第50发,长征二号丁历时28年,但第二个50发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从1到100,从设计师、总指挥到技术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谈学军与长征二号丁有着30余年的共生故事。他说,这枚“长征老将”不仅没有沾染岁月的沧桑,反而“拼”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不断创造出新成就。

2018年,长征二号丁遥三十五火箭与“太空巴士”远征三号上面级首次完美配合,实现星座高低异轨组网发射,弥补我国多星异轨部署能力空白;2021年,长征二号丁遥三十五火箭首次搭载栅格舵落区控制系统,解锁“指哪落哪”的新技能,落区范围缩小80%以上;2023年,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一箭41星的成功发射,不仅创下了国内多星发射纪录,更为我国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2015年成功发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2016年成功发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21年成功发射“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这些卫星均代表了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为我国科学卫星的成功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迄今为止,长二丁火箭已成功将300余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涵盖了遥感、测绘、空间科学等多种卫星类型。

担起更密集更复杂的发射任务

五年来,长征二号丁火箭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任务量从每年几发跃升至十余发。2022年完成15次发射,创下国内单一型号年度发射次数新纪录;2023年发射次数再破十,2024年、2025年持续高歌猛进,后续任务量也将持续保持高位。100发之后,长征二号丁依旧会保持高密度的发射强度,向着第200发迈进。

高密度发射冲击着研制、测试、发射等各环节,如何在既保证产品状态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前提下满足火箭出厂的高效率要求?这对团队提出了不小考验。为此,长二丁火箭将通用化的理念贯穿型号研制全周期,坚持批量化设计、生产和测试,全面推进“去型号化”“去任务化”工作,不断提升火箭产能和发射能力。通过灵活调配,最快可实现4个月履约任务。同时,通过测发队伍专职化,提升发射场测试效率,同时对发射场测试流程进行优化,将测发周期缩短至11个工作日,使得测试时间缩减到44%,发射场测发人员缩减到50%。

“长征二号丁是八院火箭的试验田,很多创新技术会率先试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赵玲玲介绍,以第四代地面测发控系统为例,团队将大数据技术首次引入运载火箭测发控领域,构建大数据软件平台,实现火箭测发数据自动判读、故障诊断及智能管理,真正实现了“一键式自动测发”,让“前端无人化”梦想成真。

30余年间,老中青三代航天人与长征二号丁共同成长,如今“90后”“00后”逐步担起重任,面对未来更密集的发射任务、更复杂的轨道需求,正持续优化设计、改进工艺,让火箭运载能力再提一步,确保任务发发成功。

本报记者 张钰芸 通讯员 杨勇 匡东政 王梓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