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
专家研讨  国话上海演出季 陈家泠  以新海派笔墨绘松江 上博讲坛带你穿越唐代漆彩时光 爱乐之城激荡  巴伐利亚回响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5-09-30
线下赏宋元明漆器风华,线上听唐漆匠心故事

上博讲坛带你穿越唐代漆彩时光

唐代螺钿紫檀阮咸

由上海博物馆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正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行,呈现中国宋元明时期漆器艺术的非凡成就与深远影响。与此同时,更加“百花齐放”的唐代漆器艺术则在线上亮相——昨晚,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联合打造的公益文化品牌“上博讲坛”第五季第五讲开讲,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中日博物馆交流专家孙峰带领听众穿越时空,领略唐代漆器的独特魅力与深厚传承。

唐代漆器的工艺表达

早在8200年前,浙江省宁波井头山遗址的先民便已开始使用漆器。随着时代更迭,漆器工艺不断发展,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时代风格。汉代漆器以其流畅灵动的线条、多样的造型和纹样,成为中国漆器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而唐代,国力鼎盛,文化开放,漆器工艺迎来了黄金时代。

唐代的漆器种类繁多,不仅有素髹、描漆,更有金银平脱、螺钿、密陀绘、末金镂等华丽技法。金银平脱源自汉代金银箔贴花工艺,盛行于唐五代,工匠将金银饰片剪成各种图案,镂刻花纹后贴在漆胎上,涂漆磨出,尽显奢华。正仓院中著名的金银平脱琴,琴身正面和背面都用金银做出各种生动纹饰,有南北朝时期文人高山弹奏乐器的场景,还有流水、花草相伴,侧面也有精美纹饰,令人赞叹。

螺钿工艺同样精彩,通过折射光理体现贝壳的光泽美。唐代有漆地、玳瑁地、木地、树脂地四种螺钿器。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的螺钿盒,装青金石皮带,除了螺钿,甚至还有金银平脱做的花纹。苏州瑞光塔出土的晚唐至五代黑漆螺钿经盒,也与唐代螺钿器风格一脉相承。

漆器文化的传承发展

历经千年时光,国内现存的唐代漆器传世品极为稀少。而正仓院保存了大量从唐代传入日本的文物,其中漆器尤为丰富,堪称“唐代漆器的活化石”。正仓院的宝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圣武天皇去世后,光明皇后为给天皇祈祷冥福,将600多件珍爱之物送给东大寺本尊卢舍那大佛;二是东大寺举行佛教活动时,贵族、皇室捐赠的佛具;三是东大寺羂索院里佛教仪式用的杂物。这些珍藏,为研究中国古代漆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进入宋元以后,漆器风格虽发生变化,但依然是东亚文化圈的瑰宝。伴随着中日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许多漆器进入日本,成为皇室贵族的宝物,其中包括镰仓国宝馆藏的剔红飞龙花卉纹长方盘、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剔黑楼阁人物图圆盘以及黑漆螺钿龙纹海水菱花形盘等。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漆器文化,上海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经过多年筹备,于9月26日至11月23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二楼举办“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此次上博讲坛与展览相辅相成,让听众对中国古代漆器的传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通过遣唐使等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现了每个朝代的工艺水平,而且是中国工艺巅峰的璀璨结晶,更是深融于日本审美体系的文化使者。 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