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毓强
今年9月2日,《新民晚报》整版刊登了张林岚《我在〈新民报〉经历的抗战胜利和复员》长文,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我的1945——抗战胜利回忆录》《民间影像》提供内容支持。这不禁使我想起当年向张老约稿的经过,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我忝为同济大学出版社《民间影像》丛书的编委,2015年3月,获知陈立群编辑想出一本抗战胜利亲历者的回忆录,我立即推荐了时年93周岁的张老,因为他是最后一位重庆《新民报》人。我先写信邮寄他家——我考虑到他耳朵背、视力低,便于他家人读信相助。而他一接到信,就亲自打电话约见我们。3月17日下午2点,我先到张老家,但见他独自一人在公寓楼下,拄着拐杖等候,我连忙跑上前请安,要扶他进电梯回家,但他执意要等到陈编辑赶到,再一起上楼。之前我总担忧张老的身体,见他精神矍铄,这才放下心来。张老1945年在重庆加入《新民报》,后任《新民晚报》副总编,是我的业师。讲起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他思路敏捷,侃侃而谈。我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就提出由我来做义工,帮他做口述史的视频拍摄,我再打成文字稿。他感谢我的好意,却坚决地表示自己来完成!看到他老而弥坚,我们自然很欣慰,只是心疼他已过鲐背之年还要亲自操刀。临别时,他赠我俩各一套6卷本的《一张文集》及各一本刚出版的《啄余草》。他还要了我写的《发现韩国》(老报人冯英子作序)一书。
4月12日上午,我接到张老来电,说文章打好了,叫我们下午3点去拿。我喜出望外,连忙约陈编辑一起赶到他家。张老说,之所以能在70年后写出这么多史料,都是靠当时自己记的笔记,至于打字则是家人帮忙的。我为能约他写出《新民报》当年的珍贵史料而感到庆幸。陈编辑拿到洋洋洒洒1万字的文稿及老照片,乐不可支。当时,张老还提及他老伴的兄弟傅庭模,1945年在马来西亚马六甲被日军杀害。我强烈建议他写出来,后来他写的《马六甲华侨抗日义士》一文,刊于同年10月26日《新民晚报》上了。
上述两次拜访张老,我俩除了谈约稿外,更多的时间都在与张老谈天说地,他也喜欢聊,眉开眼笑的。从他口中,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受益良多。《我的1945——抗战胜利回忆录》这本书,终于在2017年8月正式出版。同年8月15日,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张老冒着酷暑赶到会场,张老在会上铿锵有力地发言道:“抗战历史,可以再写十倍的文章!”抗战亲历者的历史记忆可见一斑。痛惜的是,同年12月29日张老遽归道山,这也许成了他在公众场合的最后遗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