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时隔十年再度“出山”亮相,今天面向公众开放。“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将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放至12月30日。这场展览精选的200件(套)文物与档案,全方位展现了故宫从皇家禁苑到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历程。
本次展览,汇集了众多蜚声海内外的重磅文物。除了“镇院之宝”《清明上河图》将以流动参观模式展出外,一系列国宝级展品也将集体亮相。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三希”的东晋《伯远帖》,以及宋代黄庭坚的传世之作《诸上座帖》,均展现了中国书法的巅峰艺术。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曾流散海外,后经重金购回,其修复故事正是“古物重光”主题的最佳写照。春秋时期的青铜重器莲鹤方壶,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用于元旦朝贺的礼器,象征江山永固、国家昌盛。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婉玲介绍说,《清明上河图》是经历流散最终回归故宫的文物,珍宝蒙尘的故事还有唐琴“大圣遗音琴”,它在档案中曾被记为“破琴一把”,经过专家修复才重焕光彩。
这些案例通过文物本身的曲折历程,印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坚定投入和故宫人数十年的匠心传承。因此,《清明上河图》等少部分珍贵书画将限期展出,随后进行保养,以便延年。后续接棒文物也都是重量级的,《上阳台帖》《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等确定亮相。
展览的第一篇章“一脉文渊”,聚焦故宫博物院早期的艰辛与探索,以历史钩沉的手法,还原了那段民族动荡中的坚守。正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才有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此次展出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是被誉为“第一代文物身份证”的档案,也是文物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
在“古物重光”部分,除了《五牛图》的修复故事,还有一件碎了130多片的青铜卣被修复师一片片连缀复原的故事,诠释了“缀千百碎片成一卣”的坚守。在“殿宇生辉”部分,展览突破了以往对建筑修缮的宏大叙事,关注太和殿的脊兽和宫殿内外檐的装修。观众可以近距离看到11个脊兽的真实大小,它们不仅是建筑的点睛之笔,也是深受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文化符号。同时,通过乐寿堂隔扇和通景画的展示,揭示了古建筑修缮涉及的十几道复杂工种,让观众明白故宫保护不仅是大修,更是对每一个细微构件的诚敬典守。
驻京记者 赵玥(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