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
诗冢,顾名思义,即葬有某位诗人作品的坟墓。诗人“不忍弃其草”,故“聚而封之”,是文人骚客的风雅之举,唐宋以来的笔记、诗话中多有记载。不过,今天我要讲的这座“诗冢”,不在国内,乃是日本东京平林寺内的一处景观。诗冢内所保存的,即中国近代有“诗界革命第一人”之称的诗人——黄遵宪的作品。
黄遵宪,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1877年,随何如璋出使日本,为参赞。他在日本四年,“与士大夫游,读其书,习其事,网罗旧闻,参考新政。辄取其杂事”,陆续作诗一百五十四首,均为七言绝句。内容涉及日本历史、民俗、风土、器物、饮食、方言,以及明治维新后出现的新事物、新气象,大抵一诗但纪一事,或数事合为一诗,总之,纪事写实,皆资考证。后结集为《日本杂事诗》,光绪五年七月(1879年9月),由总署以同文馆聚珍版印行,成为国内官员、士子了解日本的必读书。书成之后,黄遵宪很自得,希望与朋友们分享他的快乐。一天,他带着初稿去见日本友人源桂阁。此人为黄遵宪所交众多日本友人中的一位。源桂阁喜欢汉诗汉学,他一见黄遵宪的诗稿便叹服,希望初稿本能成为他家的珍藏。黄遵宪没有同意,却提出了愿寻一方净土以掩埋此诗稿的要求。源桂阁欣然接受,并主动将“诗冢”安置在自家的桂林园中。不过,直到年底,黄遵宪仍未将诗稿交给源桂阁。而源桂阁急不可耐,称“敝园已竖碑镌字”。光绪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80年2月2日),他再次向黄遵宪索要诗稿。黄遵宪表示:“择日于梅花开时践此约可耳。”
果然,转过年来,梅花吐蕊,诗冢终于落成了。“碑为圆柱形,周六英尺二英寸,高四英尺,其出地面部分计三英尺。碑之阳面,由(黄遵宪)先生亲题‘日本杂事诗最初稿冢’,旁书‘公度应桂阁属’等字,阴面则源(桂阁)君所作‘葬诗冢碑阴志’。”源桂阁的“碑阴志”亦写得十分详尽而情真意切。其中记述了诗冢落成当天的盛况:“工竣之日,余设杯酒,邀公度并其友沈刺史、杨户部、王明经昆仲等,同来赴饮。酒半酣,公度盛稿于囊,纳诸穴中,掩以土,浇酒而祝曰:‘一卷诗兮一抔土,诗与土兮共千古。乞神佛兮护持之,葬诗魂兮墨江浒。’余和之曰:‘咏琐事兮着意新,记旧闻兮事事真。诗有灵兮土亦香,我愿与丽句兮永为邻。’”
这件事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而源桂阁亦未食言,的确做到了与诗冢永为邻。他去世后,被安葬于东京北部的平林寺。其子遵照父亲遗命,亦将诗冢迁至平林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