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民
父亲生于1949年深秋的午后,当接生婆用红布包起这个与新中国同龄的婴儿时,当小学教员的爷爷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建国”二字,说这孩子要像新生的共和国一样,在风雨中强筋健骨,茁壮成长。8岁那年,父亲去看露天电影《白毛女》,当银幕上出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字幕时,小小的他竟然喊出了“祖国万岁!”的口号。
恢复高考那年,父亲正在田埂上给稻苗除草。收音机里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声音时,他手里的秧苗掉进了水田。那个闷热夏季的一个个夜晚,父亲就着煤油灯复习功课,蚊蝇在泛黄的《数理化自学丛书》上飞舞,父亲浑然不知。父亲终于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作为技术员被派往深圳。特区的热浪裹挟着钢筋水泥的气息扑面而来,父亲站在国贸大厦楼顶,俯瞰正在生长的城市,心中油然升起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
父亲的房间里有个柜子,柜子里藏着他的高考准考证、大学录取通知书、深圳特区通行证等老物件。父亲对我说:“小时候啊,我是坐在土坯房里上学的,可我心里有一团光啊……”
那年国庆节前夕,父亲执意要带全家去看新落成的跨海大桥。车行至桥中央,他突然让我降低车速,父亲摇下车窗,让海风吹打脸庞,吹乱了满头的银发。父亲笑眯眯地望着远处的巨大货轮,看着它鸣着汽笛驶向远方,父亲的手攥着我的手,像桥索般坚定有力。
又到国庆假期,窗外灯火辉煌,父亲在阳台上看得入神,忽然哼起《我的祖国》,那深情的旋律里,我听见他澎湃的心跳,看到一条大河的波浪正穿过七十多年的光阴,在我们血脉里奔涌不息。突然懂得:所谓的家国情怀,不过是有人用一生去爱,去坚守,去见证,见证红旗漫卷,见证岁月静好。
父亲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勤恳踏实的奋斗。可正是这千万个“父亲”的努力,汇聚成了共和国的成长史诗。他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光里,用双手托起了自己的小家,也托举着国家的明天。
父亲与祖国同庚,是千万个普通人在时代长河里留下的倒影。当个人的生命轨迹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时,每一道年轮里都藏着一个奋进的故事。更刻着一个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每一步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