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街巷(纸本水粉) 旧书旧时光 红高粱地里的日出 爱美之心 可能消失的地摊黄瓜 地质师
第11版:夜光杯 2025-10-11

爱美之心

王雪瑛

她的人生是一部丰富的戏剧。热爱生命是戏剧展开的动力,勇敢追梦是演绎让人心动的剧情。近日参加艺术家黄宗英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与她交流的美好一直在我记忆的岛屿上苍翠。她说,“从小我没想当演员却当了演员,没想当作家却当了作家。”她从明星到作家,她的人生在时代的激流中穿越,她的人生是勇敢而美好的实践,她是一个跨界的艺术家。

1941年,16岁的她主演了个人首部话剧《甜姐儿》亮相艺坛,随后她在电影《丽人行》《乌鸦与麻雀》《家》等电影中都有出色的表演。上个世纪80年代,她以报告文学《大雁情》《小木屋》等惊艳文坛。1982年,她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走访了藏南藏北后,没有随团回京,无惧艰苦留在西藏,跟随女生态学者徐凤翔做野外考察。她用心用情创作了三万字的报告文学《小木屋》,还随央视《小木屋》摄制组再度进入西藏拍摄纪录片。1990年,她出任纪录片《望长城》外景主持人。年逾花甲的她与摄制组一起追随着古长城,辗转跋涉于草原和戈壁,她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中出镜讲述,展现天地间的生命之美、文化之美。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海上文坛》当编辑,在上海作家协会的办公室巧遇了宗英老师,年过六旬的她依然是我心中清俊秀美的梅表姐。年少青涩的我鼓励自己,“勇敢”地向她约稿,她答应了我的约稿,我们边走边聊,到了作协花园的门口,她给我留下了电话与住址,就这样,梅表姐就从银幕走进了我的现实生活中。

初夏的一天,我应约来到她的家里取稿,见到了她和冯亦代先生。穿着翠绿连衣裙的宗英老师在初夏的柔光里分外的美。她告诉我,她参加剧团的对外演出,“那时没人写幕间串联词,没人写我就写。”多才多艺的她就这样一路写来,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电影剧本,她写成了文学多面手。我心想着不要过多打扰他们,当我提出要告辞时,她亲和地说:“不要着急走,一起吃午饭吧。”当年的我觉得不好意思留下吃饭,还是要走。宗英老师就说:“我们家包的粽子、做的馄饨,你不吃是要后悔的……”她的话语犹如注入了魔法,果然就将我留住了,她家的粽子和馄饨果然很好吃,是上海人的家常便饭中的“天花板”。

饭后,当我拿起相机给她拍照时,她从日常生活的松弛瞬间进入了艺术之美的呈现,转换得丝滑,美得自然。她坐在阳台的藤椅上,初夏的阳光氤氲在她的身上,她随手拿起一个摆件,沉浸在一种思绪中,一种情境里,我按下了快门。随后,我还与她和冯亦代先生拍了合影,一个艺术家将生活与艺术融合的美留在我记忆的底片上。

“青春的节奏还在我心中跳跃,未来的蓝图依然盘旋在我的头脑……”座谈会上,赵静老师朗诵着黄宗英的散文诗,我心里叠印的是她热爱生命、勇敢追梦的形象,步入耄耋之年的她,依然沉浸在背古典诗词、学英语的快乐中。她还坚持写日记和随笔,把这些短文称为“百衲衣”,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发表。2017年新年伊始,92岁高龄的她收获了珍贵的新年礼物:李辉选编的《黄宗英文集》四卷本,她以不同的文学体裁叙写着丰富的人生长旅中的相遇与感悟,给我们留下了个人与时代的剪影与对话。对于她,阅读与写作是永远的挚爱,长久的伴侣。她写下的是从人生体验中生长的文字,没有套路化的语言模式,带着她的个性魅力,透出水灵灵的生命气息,让我们感受来自一颗爱美之心的创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