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郜阳)昨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本市为儿童青少年及家庭送上了一份坚实的礼物——精准导航的“通向孩子心灵的地图”正式发布;“12356”(即“962525”心理热线)与“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宣布深度合作。
面对孩子的情绪困扰与行为偏差,许多家庭在“该去哪”“找谁看”的迷茫中错失干预良机。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单位携手,启动“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优化项目”,致力于编织一张以孩子为中心的心灵支持网络。项目组系统梳理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医疗机构信息,联合上海市测绘院,共同绘制出“通向孩子心灵的地图”。这不仅是一张点位标注图,更是一次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心理导航”。它系统整合了全市开设儿童精神心理门诊的84家权威医疗机构资源,涵盖名称、地址、门诊时间、预约渠道等。家长在地图上查询,或轻点电子地图,便能按图索骥,用最短路径为孩子找到最专业的帮助。这降低了求助门槛,让心理支持成为触手可及的公共资源。
如果说地图解决了“去哪儿”的问题,热线的合作则解决了“向谁说”的困惑。这次,上海的两条热线——962525心理热线与团市委的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进行深度合作,是一次资源整合与效能升级。
据悉,两条热线各有侧重。“962525”依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领衔的市区两级的专业医疗志愿者团队,专注心理危机干预与情绪疏导,是心灵的“守护站”;“12355”则在共青团的组织下,服务涵盖法律援助、学业困扰、人际关系、就业指导等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是成长的“百宝箱”。
合作不止于叠加,更在于机制再造。通过建立标准化转介流程,实现双向联动——心理热线遇法律问题可转介至“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识别心理危机则可对接“962525”,构建从情绪安抚到现实援助的完整闭环。
“专业分工、双向转介”的模式,为青少年打造出更扎实的支持网络。无论是学业压力引发的情绪困扰,还是校园欺凌需要的法律维权,都能在这一体系内获得响应。上海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由此从“分线作战”迈入“协同作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