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全市首起 “复活”逝者的底线 野趣“凝枝” 好物多多 探索“见习+预录取”就业新路径 从硬核旧址到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第5版:上海新闻 2025-10-17

“复活”逝者的底线

纪玉

近日,又一起用AI“复活”逝者的例子引起争议。据媒体报道,已故八年的著名茶学家张天福,竟出现在商业广告视频里为企业“代言”。企业工作人员承认,视频系AI制作。张天福遗孀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曾授权该企业制作视频的张天福之子已被主管部门约谈。

逝者已去,想要再见到他们的音容笑貌,以前只能通过他们生前留下的影像,而近年来飞速发展的AI技术则提供了新的可能。只需一段视频、一张照片,就能通过AI技术让逝者“复活”,可以做出眨眼、微笑、挥手等动作,如果有音频,还能让逝者“说话”。不少人通过购买这样的服务来怀念亲人,以抚慰情感、弥补遗憾。

到这一步,争议性还不是很大——希望“复活”逝者的往往是其近亲属;用途只是寄托个人情感;所谓“复活”也只是制作一段动态视频。

然而,现实中的例子并不仅限于此,因此带来更大争议。比如,有人擅自制作、发布已故名人的AI视频,引发逝者家属的反对与气愤。我国民法典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或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维权。

另一方面,即使有近亲属授权“复活”逝者,也未必能免受伦理与法律上的质疑,此举涉及能否用于商业宣传、近亲属授权边界与分歧等一系列问题。此外,有人“复活”亲人的程度远超一段视频,更近似于打造一个“数字生命”,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传统生命观的挑战。

不可忽视的是,其中还涉及逝者的意愿。或许有一天,我们需要留下遗嘱,决定是否接受将来的AI“复活”。

AI“复活”逝者,凸显出技术发展对观念、伦理、法律等各个层面的冲击。对AI技术带来的巨大机会与挑战,从个人到社会、国家,都还在适应与调整之中,最终往何处去,或许取决于在技术创造的可能性面前,人们能否守住权利与尊严的底线。为此,既需要各方的自律,也亟须填补规则空白,让滞后的法律等规范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