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以“无尽的句子”书写人类的根本困境 在“前进”的世界里凝视深渊 《凡人传》:“反爽文”叙事的“人世间” 诺奖新科得主两部作品中译本10月与读者见面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5-10-19

在“前进”的世界里凝视深渊

◆ 舒荪乐

获得诺奖后,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作品势必走入中国大众的阅读视野,趁着这股热风,我们似乎可以经由刚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出版的《世界在前进》这部短篇小说集进入作家的精神世界。

这部首次出版于2013年的短篇集,是一个由不同文体精心构建而成的整体结构,各篇目之间相互阐释,共同编织成了作家完整的哲学审美体系。全书的正文分为“他说”和“叙述篇”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九篇文本,其中篇幅最长的是首发于1993年的《普遍的忒修斯》。在这个故事中,叙述者被一个匿名社团软禁在一栋大楼里,被迫发表了数次关于悲伤、反抗和占有等主题的演讲。另外八篇的篇幅则短得多,体裁类似于哲学札记或箴言,探讨了一些关于人类困境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以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穿插在第二部分“叙事篇”中。不过,全书最常出现的一组核心词汇是“整体”和“部分”,通过对前述核心概念的讨论,作家试图寻找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真理,亦即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整体性。这些论述试图解读的是什么在推动着世界的前进。第二部分“叙述篇”用叙事和美学表达解释了第一部分的哲学理念。这部分收录了11篇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主人公踏遍世界各地,用各种经历来阐释“他说”中的哲学命题:人类的认知能力与世界本质之间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一切虚无、迫切的逃离欲望都来自这个基本困境。

全书以一句“我该离开”开篇,由此引入了逃离的概念,这一概念随后贯穿整部作品。我们很快得知叙述者“他”无处可去,尽管他“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美洲和亚洲,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在欧洲和非洲,他的形象开始形成,他真的四处流浪,就像一根时针环游世界”,但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可以前往的目的地,因为“人们挥挥手便轰走了他,因为真的没人在意”。那么,就必须离开地球。在这一篇中可以看见,尽管叙述者觉得“两个方向都正确”,但他并不能真正移动,这导致出走本身成为一种静止的、无目的的流浪,也是现代人类在面对无限选择时所遭遇的困境。在探讨个人与宇宙关系的《关于速度》中,叙述者试图通过反向奔跑来超越地球的速度,却发现自己的速度无论如何都被包含在地球速度之内。这寓言化地表达了个体在整体中试图超越的徒劳。接下来的《但愿遗忘》和《美丽如斯》处理的是终极意义缺失的主题,因为“历史没有终结,什么都没有结局”,我们只能维持某种状态,亦即“坚持一些东西,保存一些东西,让一些东西持续,一些东西留存”,却无法获得终极意义,最终我们只能谈论自身,而这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当人类视角成为唯一视角后,万物都将沦为“风景”,但真正的风景——具有内在意义的外部世界——却全部消失了。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与悲哀。

在进入第一部分的高潮《普遍的忒修斯》之前,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安排了一篇以全书标题《世界在前进》为题的篇目。它以“9·11”事件为切入点,将其比喻为“被捆绑的东西松开”,这象征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莫名开端。然而,人类无法用旧的语言和认知来解释这个新的现实,因此,在这样一个语言失效的世界里,人与世界的联系也随之断裂,只剩下无助与恐惧。由此,《普遍的忒修斯》中以三场讲座抛出的三个主题:论悲伤、论反叛、论占有,都是作家试图再次与世界取得联系的尝试。

第二部分“叙述篇”中,每一则故事都与“他说”中的核心概念存在系统的呼应关系,几乎是一座作家哲学观念的文学实验室。比如,《站着流浪》中,叙述者因面临两个方向的选择而陷入行动瘫痪。再比如,《银行家》通过大量重复化的碎片式对话,在福廷布劳什与世界之间建起了一堵墙,语言在这里成了阻隔而非桥梁,呼应了《世界在前进》中叙述者感到语言的无力,《总共一百人》中“人类的言语将不再有用处”。我不想一一分析每一篇故事都对应着“他说”中的哪些概念,或许读者可以去完成这项有趣的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每一则故事都弥漫着一种深刻的悲伤和忧郁,这些都是作家在面对这个世界冷漠、“无意义”时产生的形而上的情绪。

(本文为《世界在前进》译后记节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